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彝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这个民族崇尚黑色、黄色、红色,你最先想到的是谁

来源:金光工作室 讲座:阿普子诗 2020年07月29日 阅读量:

  黑色代表大地

  象征着彝族人民的庄严肃穆

  黄色代表人

  象征着彝族人民的热情美丽

  红色代表天空

  象征炽热、向上、奔放、勇敢,是太阳与火

  彝族被称作火的子民 祖祖辈辈都崇火,恋火,千年以来彝族人民围着“火堆”不断的求索与发展,而正是千年的沉淀造就了现在彝族人民异彩纷呈的文化——神秘的太阳历,美艳绝伦的彝族漆器,还有充满谜团的古彝文。今天,就让我们在阿普子诗老师的解说下,对这号称华夏历史上发展最长久的神秘彝族文化一探究竟

  讲座:阿普子诗            

  整理:周黑虎           

  个民族崇尚黑色、黄色、红色,你最先想到的是谁

  彝族可以说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目前是我国第四大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地为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与沿海丘陵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目前最大的聚居地是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片区在古代也就是所谓蜀汉的“南中”,过去孟获就是在此被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七擒七纵,最终归降汉室。在《三国演义》中所说“闻有孟获者,为夷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这里的夷字,指的就是当时在凉山一代的彝族居民,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夷”不包含贬义,并不是所说的“蛮夷”的意思,但其实从古至今,彝族对本族的自称为尼(也称作灵,或是许多从汉字语音上相似的自称,例如纳苏、诺苏等),而现在的彝字,则是解放后新政府领导对彝族人民们的尊重和期望而改之。

  彝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悠久,这一点最好的见证就是彝族的“太阳历”和文字,太阳历方面,有记载的有十月太阳历与十八月太阳历,其中十八月太阳历比玛雅历法还要早,而文字方面,1980年曾在昆明呈贡的金宝山发现了一个一万多年前的昆明人遗址,而有块破旧的陶片上居然刻着三个古彝文,且从造形结构来说已经可以看出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由此印证了西南地区是古彝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证明了彝族历史文化甚至已经可以追溯至超过万年的文字初创时代。

彝族太阳历

一些古彝文

  对太阳的崇拜造就了彝族人民的自然崇拜,那就是与太阳最为相关的火焰,因此“火”自然就成为了彝族人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与祭祀非常普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就是彝族人民的“火把节”,云南泸西县彝族还会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

  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而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彝族火把节

  与节日有关的自然就是彝族人民的衣食,在着装方面,男子喜欢蓄发于头顶,称之为天菩萨,具有能够主宰吉凶祸福的能力,同时也会佩戴一些银饰,再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而姑娘们的服饰则要更繁杂美丽一些,一般都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目前彝族服饰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吃方面,彝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大多与汉人相同,只是主食以土豆、荞麦、玉米等粗粮为主,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彝族八大碗”,现代八大碗一般是清蒸鱼,无量山乌骨鸡汤,红墩包肉,红白豆腐,干酥肉,腊三线肉、吹泡肝拼盘(或排骨煮萝卜),景东小炒肉,炒黑木耳干笋、糖藕、蛋卷或蒸猪膀。

八大碗

  但是更为别有洞天的是这八大碗的“碗”,也就是彝族漆器。这是在有数千年历史的彝族古餐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艺品,在保留原始古朴风格的同时,漆艺髹饰工艺上大胆借鉴和采纳了现代科技成果,使之日趋成熟。其产品包括传统的餐具、酒具及新开发的茶具、旅游纪念品、现代室内装饰器具等系列产品。“民族性、手工艺、高品位”是其主要特征。

  除了这些比较实体化的内容,还有土司制这种独特的政治体系,这是过去由于封建政府的腐败与管理能力的缺少,于是形成了彝族人民“以夷制夷”的政治体系,从而衍生出了社会分级的制度,将社会里的人群从上到下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其中兹和诺为主要统治阶级,呷西为最低级的奴隶阶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制度早已经不复存在,如今的彝族人民自由、平等,是一个十分和谐友善的民族。

  

  彝族的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一块瑰丽的宝藏,是一块能在世界面前拿出来的响当当的文化招牌;但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对于彝族人民抱有一定的偏见,总是以“蛮夷”的身份去看待他们,然而时代的进步推翻了这一切,越来越多的彝族孩子已经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舞台,走进了研究院,做起了社会的主心骨。

  但是社会的进步往往也伴随着一些古老文化的消逝,如今的许多彝族文化已经出现了被汉化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只是对彝族人民的支持,同时也要重视对文化的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果你想领略一下彝族文化的风采,想跟随徐霞客、马可波罗两位大旅行家的足迹,何不到凉山州去看上一看,体验下这“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怡人节气和独特的彝族文化,吃上一轮八大碗再参加上一次火把节,这样的旅行想必肯定会令人难以忘怀吧。

  个人简介

  阿普子诗,彝族,毕业于南京大学。

  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新农村 建设,特色小镇,民族地区帮扶等),少数民族族群的社会适应性。

  目前在铜仁地区帮政府做特色小镇项目的土地开发,政策咨询,特色小镇项目运营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