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彝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智者毕摩——彝族家谱文化的传承者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付鑫鑫 2018年01月10日 阅读量:

彝族毕摩鲁成龙吟唱请神经,这是唱家谱之前必须念的。 付鑫鑫摄

  “阿皮玛罗——玛罗多伽——多伽捏武——捏武果租——果租睦奴——睦奴那列……”在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毕摩(彝语音译,意为念经的智者,即祭司)鲁成龙内穿黑衣、外披毛皮斗篷,头戴法笠,手持法铃,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诵了62代家谱。

  鲁氏先祖曾居四川西北,二十代后南迁到“苦峨奔摩切”(今昆明滇池地区)。他们是滇中哀牢山腹地鲁姓彝族的一个分支,自称罗罗颇,自认是先祖“阿皮玛罗”的子孙。

  观念:不会背家谱被视作“低等的人”

  上海图书馆少数民族家谱研究专家王鹤鸣说,在西南少数民族家谱中,存世最多的是彝族家谱,共有1478种,其中大部分是口传谱牒。彝族历史上曾形成过两种谱系,一种为“母女连名”系谱,另一种为“父子连名”系谱。前者存世极少,但在古彝文典籍中仍有遗存。

  在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的会议室里,该院毕摩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定安介绍说,在彝族人的观念里,不会背家谱被视作“低等的人”。他来自四川凉山,在老家,不论出身贫富贵贱,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要学习口诵家谱。只要他会背家谱,就“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走遍天下都不怕,彝族人相信,祖宗会庇佑他”。

  在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笔者偶遇县文广局局长张达峰(彝族),18代父子连名家谱,他脱口而出。张达峰说,老一辈人里,目不识丁却能背几十代甚至上百代家谱的人很多。张达峰的彝语名字叫“伟农马加”,他给儿子取名“马加子恩”。

  “别人一听我们的始祖从‘瓦扎’开始,就知道我们是彝族哪一支了。”张达峰说,大凉山有四五十支黑彝,迁到宁蒗定居的约有五支,他属于其中一支。

  “黑彝是贵族,白彝是平民。现在改用汉名,还能区别开来吗?”笔者问。

  张达峰答:“背家谱能知道谁是黑彝、谁是白彝,但如今大家都不说了。以前,黑彝、白彝不能通婚,等级界限还是很森严的。”

  困境:彝文尚未真正统一

  彝族是一个十分重视血统的民族。何定安说,过去,在偏远的村寨,偶尔会出现一些极端情况。比如,某一家族中的长子杀了人必须偿命,假使该长子尚未有孙子,则由族长召开本家族会议,邀请毕摩根据彝历的10个属相推算,并选取非嫡系一脉、与长子年龄相仿的男子为被害人偿命。非嫡系男子须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一的死法自杀,比如跳河为水,跳崖为土等,其身后事及家属的抚养全由族人共同承担。“甚至可以说,能替嫡长子去死,在家族中是无上的荣耀。可见,彝族对嫡长子血脉的重视。”何定安说。

  既然如此重视血统,为何彝族文字家谱却很少呢?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副馆长华胜刚颇为头疼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彝文尚未真正统一。他拿出《莫俄惹古谱牒》《图母估揲尔》两本书向笔者讲解道:“仅从封面就可看出两种彝文的不同,前者是凉山彝文,为垂直柱形,后者是楚雄彝文,为矮胖盒形。印刷体、手书都是如此。”除去四川凉山彝族,在云南境内,彝族也分东南西北中五大支,所说彝话尚有不通之处,遑论文字统一。

  在图书馆一楼,笔者发现了线装《德布母系史》《安龙堡施氏宗谱》《毕摩谱系经》《叙谱经》等手抄书。华胜刚说:“在彝族风俗里,毕摩是智者。一旦毕摩逝世,须将其毕生所抄经卷全都焚烧陪葬。为了研究彝文文献,我们不得不在毕摩活着的时候,花钱请他们多抄几份,分享给图书馆。‘施氏宗谱’就是这么来的,我们还专门让毕摩施文贵在封面、扉页和末页都加注了汉字,便于识读。”

  负责彝文文献修复的李燕鸿说,彝族崇拜火神,家家户户都有火塘。“古文献多是写在棉纸上,烟熏火燎、风干发脆,有点火星古文献就会被点燃,这也是彝文文献研究的一大难点。”

  家谱:为南诏国祖先正名

  作为六大古文字之一,彝文文献难能可贵。实际上,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诏国,其祖先蒙氏家族就是彝族。公元七八世纪间,蒙氏家族在云南曾建立过强盛的民族国家,称为南诏大蒙国,即南诏国。唐初(650年),南诏国国都建于蒙化(今巍山县),后迁都大理(778年)。南诏国最强盛时,统治区域东至贵州遵义、广西西部,西至暹罗和缅甸边境,南至越南北圻,北至四川大渡河。南诏国从其开国君主西奴逻起至舜化贞殁国止,历经十三主,共253年(649年-902年)。

  蒙氏家族究竟属哪个民族,学术界曾争论不休,最终,还是在家谱中找出了答案。上世纪50年代,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尧汉赴哀牢山地区调研,幸获蒙氏家族后裔的父子连名家谱三份,皆可上溯到南诏开国君主细奴逻,并查证南诏蒙氏家族也有彝族现存的文化特点,且发现彝族的巫画也与南诏有关(巍宝山相传为细奴逻躬耕之所,山间土主庙中的土主即由细奴逻担任)。

  刘尧汉的弟子普珍对笔者说,这三份南诏蒙氏后裔的彝文宗谱,附于清代夏正寅氏所著《哀牢山夷雄列传》手稿之末,记录下哀牢山区及其附近地区以李文学为首的14个彝族主要人物。尽管夏正寅的目的是“明夷氏之礼制”,但客观上,他所搜集的三份谱系中就记录了蒙氏家族的祖先源流。这三份谱系分别讲述了张兴癸、杞彩顺、杞绍兴三位英雄人物的祖先曾是南诏国的统治者蒙氏家族成员,后流为平民,并记录了他们的迁徙路线。

  “以杞彩顺这一支来说,从它废止用彝名到现在的时间,加上他之前的代际推算,应为1300多年,与南诏建国到现在的年份大体相当。”普珍还说,这三份家谱中,张兴癸上溯至南诏开国君主细奴逻及其父庞迦独,而杞彩顺和杞绍兴两份可上溯到细奴逻及其祖舍庞。

  此外,南诏蒙氏还具有火葬这一彝族的文化特征。“上世纪中叶,哀牢山区的彝族老人垦荒还经常挖到盛有尸灰的土罐罐。由此,也佐证了张兴癸、杞彩顺、杞绍兴三位确系南诏蒙氏家族后裔,且南诏国王当属彝族,而非传说中的傣族。”普珍总结说。

  使命:毕摩对族中事务有发言权

  在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笔者见到了一篇古彝文碑谱拓片《罗婺贤代铭》。黑底白字的拓片,用玻璃框裱着,全长3米多,宽1米有余,占了一面墙的三分之二。

  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欧丽说,这是云南境内至今发现的彝文石刻和碑刻中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刻面最大的一方。碑文全篇581字,主要记述了罗婺部世袭酋首凤氏土司从先祖阿珀阿俄到凤昭共14代约350年历代承袭、祭祀、征战等史事。

  据鲁成龙推断,碑谱的内容多半是毕摩写的。他说,毕摩是智者,熟悉天文、历法、祭礼、医学等各种知识,对族中所有事务皆有发言权。毕摩修撰家谱的方法也大体相似,主要由起源传说、始祖希母遮到六祖分支的记述、迁徙图、父子连名谱,以及家族大事记等内容组成。毕摩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父传子或伯叔传侄。鲁氏毕摩,始于第四十九代祖嘎郅逍,他将长子嗯尼喷送到一个名叫呗西泼的毕摩手下学祭礼。数年后,嗯尼喷成为当地有名的大毕摩,由此,鲁氏毕摩世代相传,到鲁世藩(1934年-)已是第十二代。

  “我就是第十三代毕摩传人。”鲁成龙正说着,他可爱的小孙子跑过来缠着叫“爷爷、爷爷”。“我的孙孙也要学习怎么当毕摩,这是他的人生使命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