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维吾尔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亚科甫·司马义:人民大会堂第一位维吾尔族高级厨师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阿不都克里木·亚科甫 2018年01月08日 阅读量:

亚科甫·司马义(右一)与家人的合影阿不都克里木·亚科甫 提供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场外,为会议服务的工作人员也在兴奋地议论这届大会的重要意义,大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正当维吾尔族厨师亚科甫·司马义与人们畅谈祖国的“春天”来到时,过度的喜悦让他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如今,这位北京人民大会堂第一位维吾尔族高级厨师就长眠在永定河畔的“卧龙岗”北京市回民公墓。

  勤学苦练,清真菜肴放异彩

  1921年,亚科甫·司马义出生在新疆喀什市夏玛勒巴克乡克孜勒都维村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农户家庭里。从12岁开始,亚科甫就在喀什市吾斯唐布依、库木达尔瓦孜等街市做学徒工。那时的学徒工要受尽煎熬,被人打骂是常有的事。对此,亚科甫不以为然,他起早贪黑,勤学苦练,终于学会了做维吾尔族的各种饭菜佳肴和新疆风味名菜名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国际友人和国内各界人士往来频繁,首府乌鲁木齐急需引进大量人才做好接待工作,这也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了发挥特长、展示才能的机遇。1956年,经喀什市有关机关的推荐,亚科甫被调到乌鲁木齐,在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的贵宾馆(今华侨宾馆)做厨师。他在这里认真工作,在发挥自己烹饪技艺的同时继续努力学习具有新疆特色的其它名菜名点,成为一名比较全能的厨师。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投入使用,1960年3月,亚科甫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推荐被调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做厨师。

  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有不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我国非常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接待宴会上也严格依照伊斯兰教习俗制作菜肴,在这方面,身为穆斯林的亚科甫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道道精致的清真菜肴不仅是亚科甫多年厨艺的展示,更是新中国与穆斯林国家友好相处的昭示。叶剑英、徐向前、彭真、赛福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品尝过亚科甫制作的菜肴,对他的手艺表示赞赏。

  乡音不改,喀什、北京都是家乡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对于文化、习俗、语言、宗教都极具特色的维吾尔族同胞来说,在北京生活却面临很多现实困难。亚科甫到北京后,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障碍。当时北京人民大会堂从祖国各地调入近50名厨师,大家交流时,南腔北调的各种汉语方言对于本来就不太会说汉语的亚科甫来讲,可谓困难重重。

  在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方面,亚科甫也遇到过许多问题。当家乡的人们欢度自己的民族节日时,亚科甫只能怀着深深的思乡之情继续工作;当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因生活习俗不同而造成的尴尬时,亚科甫只能耐心地向不知情的人们解释。每逢古尔邦节,亚科甫都会让妻子炸馓子,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孩子们一边吃着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一边听父亲描述家乡喀什过年的情形。与喀什热闹的节日气氛相比,一家人欢庆的古尔邦节难免显得有些冷清,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亚科甫对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热爱。

  从1960年赴北京工作直到去世,十几年间,亚科甫没有回过一次喀什。1970年,亚科甫的母亲病危,但他却由于工作繁忙,未能回乡探望母亲,为老人尽孝送终,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亚科甫有3个儿子,妻子是家庭妇女,全家人的生活就靠亚科甫一个人的工资来支撑。而这微薄的工资还要不时用来接济亲朋好友。面对生活的艰苦和困难,亚科甫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他在家里用粗粮烹饪可口的饭菜,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要懂得省吃俭用。亚科甫热情豪爽,喜欢开玩笑,还经常用不太熟练的汉语演唱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插曲,给周围的人送去欢乐。

  亚科甫去世后,他的家人选择了北京永定河畔的“卧龙岗”作为亚科甫长眠安息之地。这可以说是开了新中国维吾尔族变革丧葬习俗的先例。依照维吾尔族的传统,逝者在过世的1至3天内要被安葬在自己家乡的家族墓地之中。如果在异地去世,也要按照“落叶归根”的传统习俗,将遗体运回到家乡安葬。但是,一方面是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亚科甫的家人无法将亡灵如期送回家乡安葬;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把北京看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因此把逝者安葬在北京,也是合乎情理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