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回族 > 风俗习惯  > 详细页面

散钱:回族“60后”的深刻记忆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海宝明 2018年01月05日 阅读量:

  我出生在物质匮乏,社会动荡的上世纪60年代,儿时回族人家出殡散钱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出殡本是一件悲哀的事,回族社区的孩子们却很高兴。因为出殡仪式上,亲属要为死者散钱,累积功德。为此,社区的孩子们能够得到几分零花钱。几分钱虽然不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能满足孩子们买糖块的愿望。所以,出殡散钱曾经是许多回族“60后”的幸福记忆。

  我的老家在京东回族聚居区,文革时期,阿訇成了牛鬼蛇神,宗教信仰成了忌讳的词语。但是,回族人丧葬仪式仍然被保留下来。故去的亡人被抬出家门,装入塔布匣子抬入墓地安葬之前,散钱的仪式必不可少。回族人家散钱是散真钱,而不是散纸钱。遵照回族的传统习俗,回族人安葬之前,无论贫富与否,家人都要为其散钱施舍,积累亡人的功德。接受散钱施舍的人有社区的鳏寡孤独,有乞讨者,但大部分是社区的孩子。

  散钱的仪式是这样的:亡人的家属到银行或信用社把整钱换成分币。亡人出殡的当天上午10点钟左右,司仪在亡人的家门口,塔布匣子旁边,把分币分发给孩子们。接钱的孩子排成长队,基本上每个人都能领到二三分最多到五分钱。排队的孩子每个人都接到钱以后,司仪手中一般还剩余一些零钱,这些零钱司仪不能独吞,更不能返还亡人家属。处理办法是司仪把这些钱抛向空中,任由孩子们哄抢。孩子们接到亡人家散的钱,完全由孩子自主支配。这些钱的用途多半是买糖块。当时,什锦糖的价格是一分钱一块,奶油糖的价格是二分钱一块。许多孩子通常是接到钱以后,立马跑到附近的供销合作社,买一块糖含在嘴里。孩子们把糖含在嘴里时,小下巴翘起来,小脑袋晃着,回家的路上,连跑带跳。那叫一个高兴。

  当时,由于经济条件差,亡人家属的经济负担相当大。送孝随份子的人家一般只给亡人家属送一茶盘白面,或者二三十个烧饼。这对亡人家属帮助不大,添不了秤。买砖、挖坟,置办清真八大碗流水席,对于亡人家属都是很大的开支。那个时期,办一次丧事给京东回族人家带来的冲击从心灵上到经济上都是巨大的。这种经济负担一般要持续若干年。个别的人家,十多年都缓不过劲来。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京东回族聚居地区得到了彻底的贯彻落实。京东回族人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现如今,京东的回族人家出殡依然沿袭散钱的惯例,标准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一个人给散几分钱、几角钱、一两块钱发展到现在一个人能够领到十块钱,甚至更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