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回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回族语言文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08月29日 阅读量:

  回族先民在其东迁至中国初期,一般讲阿拉伯语、波斯语、回鹘语和蒙古语等。

  中国回族社会经过数百年汉文化环境下的历史熏陶,具备了相当深厚的汉文基础。汉语已成为回族社会成员广泛使用的语言交际工具。但在回族语言中,较多地保留了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及宋元时期的汉语方言语汇。由于这种语言形式主要是从经堂教育中产生的,所以被称之为“经堂语”。

  经堂语的基本词汇,以宋元明时期的汉语口语及古汉语词汇、阿拉伯语词汇、波斯语词汇为多,并少量借用汉语中的佛道教词汇,还有一些是颠倒汉语词序或重新搭配汉语词素而构成专用词汇以及对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进行的音义谐音等。在词组构成上,或用阿拉伯语与波斯语构成词组,或用阿拉伯语与波斯语词汇借助于汉语助词而构成词组,或用汉语基本词汇与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加汉语助词构成词组,或用汉语词汇构成专用词组。

图为云南通海清真女寺  刘军供图

  为了背记《古兰经》,当初有些人在自己的笔记中用阿拉伯文来拼写汉语,也时常用这种方式给阿拉伯语经文中的生单词加上汉语注解。由此,用阿拉伯字母来书写汉语(特指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与东北官话)的一种文字系统逐渐形成。这就是“小儿经”(简称小经,还称“小儿锦”或“消经”)。小儿经在借用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基础之上,被中国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与撒拉族,主要用来教导启蒙儿童学习《古兰经》。在中亚的回族(东干人)传承了这种语言文字,并在前苏联时期用斯拉夫字母进行拼读书写,自成一体。而中国内地目前很少使用小儿经,热度低于相关的学术研究。目前发现小儿经文最早的实物印证是在现陕西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内的一段碑文:碑上用阿拉伯语刻着《古兰经》经文,并在底部用小儿经拼写出刻碑者人名与修建此清真寺人员的人名。碑文撰于伊斯兰教历740年,即公元1339年。

  小儿经设有36个字母,即借自阿拉伯语字母系统的28个字母和借自波斯语字母系统的4个字母(其中2个为字母变体),加上4个小儿经独有字母(表示元音音素)构成。用小儿经出版的宗教类书籍其实也不少。在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正规使用之前,回族的不少字典、词典都使用小儿经为汉字注音。其中,《中文消经双解噶兑新字典》和《满俩字典》最为典范。

  回族社会成员之间,在交谈过程中往往或多或少地使用上述几方面的词汇,大致依汉语语法构句方式。这种语言形式主要在回族内部使用,且在使用频率上,老年人高于年轻人,农村高于城市,宗教职业者高于普通穆斯林,交通与信息发达地区低于闭塞地区。另外,在边疆地区,回族居民在使用汉语的同时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随着教育的日渐普及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便捷,会阿拉伯语言文字的回族也相对多了起来。回族经营的商店或餐馆等一般都挂有用阿拉伯文漂亮字体书写的招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