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蒙古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蒙古族呼麦与长调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1月15日 阅读量:

呼麦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或“潮尔”,汉译为“喉音艺术”,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和新疆、蒙古国的西部和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等蒙古人聚居区。呼麦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音乐的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其演唱难度可想而知。

  呼麦历史可远溯至匈奴与东胡时期。那时候,蒙古先民在狩猎和游牧活动中,常常虔诚地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期以与自然有效沟通,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模仿森林山川与动物的声音时,大可发出“和声”,久而久之,呼麦渐趋成型。呼麦如同来自民族最深处的久远回音,仿佛承载着天赋的神秘基因。

  呼麦发声技巧,首先让声带发出低沉的基音,其次,口腔再发出高声部的泛音,再加上气息的调控和口形的变化来变换高音旋律而形成罕见的多声部音乐。呼麦的低声部与高声部两个声部之间一般相距三个八度,其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长音、音高上很少有变化,而高声部是富有变化的旋律线、有时有唱词,但多数是无唱词。这种唱法能唱出金属般透明的清亮声音,或唱出咆哮似的粗犷声音。呼麦可分为“哈日黑拉”呼麦(低音呼麦)与“伊斯格勒”呼麦(高音呼麦)两种。哈日黑拉呼麦只有低音声部,而伊斯格勒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发音技巧,用挤压的方式运用强烈的气流冲击声带,同时发出两个声部的声音。呼麦的歌词内容多为赞颂类题材,如赞颂英雄人物的《满都海赞》,赞美大自然的《阿拉泰颂》《额布河流水》等,还有赞美骏马如《四岁的海骝马》等经典曲目。

  呼麦艺术一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流传。而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到上世纪80年代呼麦只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地区罕达嘎图乡,在内蒙古地区几近绝迹。直到世纪之交,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挖掘民族艺术瑰宝采取了引进和挖掘等传承方式,聘请蒙古国呼麦大师进行教授,2001年成立了呼麦协会分会,加强了呼麦艺术的挖掘和传承工作。近年来演唱呼麦的歌手明显增多。2006年蒙古族呼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呼麦表演,楚高娃摄】。

蒙古族长调

  一望无际的原野,悠悠白云,远空翱翔的鹰,天际游动的羊群,还有同样开阔的胸襟,轻叩草地的马蹄,孕育了这世界极有特色长调民歌。而震颤的马背和辽阔的惆怅感,又赋予蒙古民族长调以富有变化的旋律与感天动地的抒情色彩。

  蒙古民族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大概绵延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

  蒙古族长调,蒙语称“乌日汀哆”,“乌日汀”即为“长”,“哆”为“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蒙古族长调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成为草原的音乐之魂。

  蒙古族长调以旋律舒展和非律动性节奏为主要特点。长调旋律字少腔多,曲调舒展悠远,擅长表现抒情性情感,音域多为两个八度到三个八度。长调的旋律具有许多华彩装饰音,如倚音、滑音、回音等。蒙古族长调运用特殊的演唱技巧发出独有的旋律形态,此种技巧称为“诺古拉”。“诺古拉”的意为“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者运用浩来(喉咙)、鄂柔(下颌)等部位巧妙的抖动来唱出诺古拉。长调有柴若勒赫(使其亮出来),哨日郭拉胡(钻上去),查其拉嘎(向上抛起或上甩腔),哈雅拉嘎(向下扔掉或称下甩腔),浑德日呼(胸腔音)等演唱方法。长调歌曲的内容多数是赞颂草原、父母、故乡、骏马和英雄等,充分表达蒙古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气质【图为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人巴德玛与弟子们。楚高娃摄】。

  从静静流淌的额尔古纳河畔,到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从巍巍的大青山脉,到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无处不飘荡着悠扬动听的蒙古长调歌声,那委婉的旋律,宽厚的唱腔,高亢的音域不知陶醉了多少人。长调民歌的歌词既遵循蒙古诗歌的韵律特点,又在音乐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个性特征。每行诗歌的第一个声母相同,是蒙古语诗歌的特色之一,在长调歌词中它起着至关重要的“和谐”作用。事实上,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至今仍待认真摸索,以形成系统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教学理论体系。

  目前,内蒙古地区的长调歌曲根据风格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呼伦贝尔流派、锡林郭勒流派、阿拉善流派、鄂尔多斯流派等四个风格区。呼伦贝尔风格区较有名的代表人物有宝音德力格尔,锡林郭勒风格区的代表人物有歌王哈扎布,阿拉善风格区的代表人物有巴德玛,鄂尔多斯风格区的代表人物有扎木苏等。代表性曲目有哈扎布的《圣主成吉思汗》《走马》《苍老的大雁》,宝音德力格尔的《辽阔的草原》《矫健的雄鹰》,巴德玛的《富饶美丽的阿拉善》《查干套亥家乡》,扎木苏的《六十棵榆树》《枣树林》等。 

  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2006年,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1.朝鲁《蒙古族长调魅力》

  2.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