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汉族 > 节日庆典  > 详细页面

二十四节气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09月01日 阅读量:

  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汉族天文学家和农学家在长期的农业文化生活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之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

  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它相对阴历,更注重与太阳公历(即阳历)之协调性和适应性,接近科学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候、物候等方面的规律性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生产及衣食住行等所有生活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饱含着人类文明的伟大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的科学性总结。

  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将物候与气象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也深刻影响着相邻国家。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中国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虽然当前全球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迹象,科技也大为发达,但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二十四节气依然对当前生产生活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顺应二十四节气,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总结性的农谚,比如“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再如“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春捂秋冻”等这些生活养生常识,依然指向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坐标。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春季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资料:游雪晴《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科技日报》2016年12月1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