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体育 >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详细页面

少林功夫:禅武合一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都本玲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3日 浏览量:

少林寺武僧在练武。 都本玲供图

  少林功夫的历史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寺院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印度高僧跋陀在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此后,又有不少印度高僧到少林寺传授禅法,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神力信仰和禅定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

  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倡禅宗,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隋朝初年,由于朝廷的赏赐,少林寺拥有庞大的田产。隋末战乱,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武装力量自卫,并为新王朝——唐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盛唐以来,禅宗教法盛行,成为中国内地佛教主流。进入宋朝,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确立,“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金元两朝,少林寺成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成为少林功夫体系、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大发展时期。明朝近300年间,少林寺僧人至少有6次受朝廷征调,参与战争,建立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在这一时期,少林功夫至少存在10支系统或门派,少林功夫著作也开始出现。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相对封闭,而佛教的游方制度是开放的,进出自由。少林寺这种兼具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以及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对少林寺宗法门路进行了整顿,少林寺僧人虽然坚持秘密练武,但少林功夫水平及影响整体衰落。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少林寺进一步衰落,少林功夫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上世纪80年代后,寺院宗教生活恢复,少林功夫的价值重新被重视,少林寺年老僧人开始向年少僧人传授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典籍的征集、鉴定、整理、出版工作逐渐展开。2006年,少林功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少林寺武僧团总教头释延庄法师。袁瑾摄

  少林门头制度和少林功夫传承谱系

  少林寺“非遗申报书”中“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部分,开篇便提到少林寺的门头制度恢复计划。目前,少林寺僧人传承仍基本遵守着13世纪福裕禅师确立的传承谱系,但是门头体系已经很不完备,有些门头已经消亡。由于各个门头传承的少林功夫种类、风格各有特点,所以,门头的消亡意味着少林功夫的多样性、丰富性的丧失。少林寺已经对寺中僧人的传承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传承序列,根据少林寺历史上传统的传承方式,恢复收徒惯例。目前,已初步拟定了12个具有收徒资格的僧人,发展和完善门头制度。

  申报书中介绍福裕禅师确立的少林寺传承谱系,共有70辈:“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郎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少林寺现在的方丈释永信属永字辈,当代少林寺僧人已经传承至谱系中的“德行永延恒”,历经30多代,近800年历史。

  少林功夫的传承严格按照师徒制度进行,这种师徒关系是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的最基本表现。宗法门头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基层结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13世纪,禅宗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寺院,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少林寺宗法门头历史上最发达时期,下辖25个下院,僧人总数达800多人。据释永信介绍,现在少林寺有200多位僧人,共恢复、创办了盘山北少林寺、熊耳山空相寺、新密超化寺、郑州显圣寺、商丘观音寺、荥阳洞林寺、巩义慈云寺等十几个下院。

  少林功夫的传承,以少林寺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师徒关系为基础,言传身教,以将佛学修行和武功修习相互融合的特殊方式进行。在传习少林功夫的过程中,为徒者虽然有套路歌诀作为习武的依据,但要学习高水平的少林功夫,完全取决于师父的点拨和弟子参禅修行的悟性,少林功夫的传承过程与参禅修行是同步进行的。

  释延庄是少林寺武僧团的总教头,也是少林功夫“非遗”申报短片中的主要功夫展示者,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释延庄1964年出生于河南上蔡县,从小学习武术,有一定的武术基础,1983年来到少林寺,从此研习少林武术。他最初修炼4年多金刚拳和铁布衫等武艺,后来着重修炼刚柔并济的柔拳。

  释延庄介绍,历史上,少林功夫有东院、西院、南院、北院,还有很多下院,比如慈云寺、超化寺等小的寺院,都是少林寺的门头。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门头制度遭到破坏。在少林功夫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门头制度逐渐恢复,比如恢复天津的北少林、创立云南的新门头等。少林寺现在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已经在很多国家建立了少林文化中心,也实际上是在建立新的门头。

  少林功夫传承人的选择,要考察综合素质,从武功和武德两方面培养。释延庄认为,注重武德的培养正是少林功夫与普通武术训练机构不同的地方。后者注重形,注重技巧的养成;而少林寺更注重的是用传统的练功方法进行内在的修炼,要形神兼备。“如果光从技术上要求,最后也成不了什么气候。”释延庄认为,学习少林功夫不在多而在精,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全部的功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初学时可以广泛接触,然后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精练的功夫,适应练什么就练什么。有的专门练罗汉拳,有的专门练七星拳;柔性不好的就练硬一点的,灵巧的就练灵活一点的,块头比较大的就练爆发力比较强的。总之,练功要突出“精”字。

  在少林寺学功夫的弟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少林寺的出家僧人,一部分是少林俗家弟子。俗家弟子也要按照佛门的清规进行约束,参加诵经,清晨5点要起床上早课。

  少林武谱与武僧团

  少林功夫是一个大的概念,里面分很多门类,它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派”或“拳种”。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套路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和重新收集少林功夫套路统计,尚存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115套,合计545套。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有序的技术体系。

  少林功夫具体表现为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的表现形式。套路是由一组动作组合起来的。动作的设计和组合成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人体医学知识之上,合乎人体的运动规律。动作和套路讲究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神形兼备,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原则: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少林寺纸质的拳谱流传了下来,但拳谱里的功夫却很难全部传承。例如,拳谱中记载的罗汉拳,历史上是十八路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传承中断,现在已经无人能打全这十八路罗汉拳。这些失传的功夫能否按照拳谱进行恢复?释延庄表示:如果将少林寺的武术专家集中起来,专门成立一个机构研究拳谱,按照拳谱恢复起来也是可能的。现在是有拳谱但没人练,主要是时间精力不允许。

  少林寺武僧团是少林功夫进行对外演出和沟通交流的主要团队。其渊源于少林寺僧兵,历史上曾因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功,唐王颁诏少林寺拥有僧兵的特权。

  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少林武术,满足社会上对少林武术的需求,1987年由释永信发起,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术队。1989年,少林武术队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其职能为通过表演少林武术,达到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宣传少林禅宗正法的目的。

  1989年6月,释永信率少林寺武僧团一行24人在海南省海口市工人影剧院连续进行3场少林功夫演出,引起轰动。这是少林寺武僧团第一次外出演出。1990年12月27日,应日本武术协会邀请,以释永信为团长的少林寺佛教文化访问团访问日本东京、京都、大阪、横滨等城市。访问团在日本国家电视台、南韩学校、东京杏林大学等处举行了十余次少林功夫表演。近年来,少林功夫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多次应邀出访,先后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功夫表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2017年,首届“少林无遮大会”在嵩山少林寺举办,其中少林七十二艺选拔赛,是为了通过大赛聚集少林文化爱好者,弘扬少林文化,促进少林功夫发展,让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少林七十二艺,是对少林弟子和坊间习练流传的与少林相关的武艺内容的俗称,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每一种技艺均需反复习练和实践,以达到身心一体、禅武合一的修行效果。

  在少林寺演武厅,20余位外国年轻人,正在跟师父们学习少林功夫。据介绍,外国人来到少林寺拜师学艺的现象很平常。随着少林文化中心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少林功夫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2019年7月,第七届“非洲国家武术学员培训班”开幕式在少林寺举行,来自吉布提、喀麦隆、尼日尔、刚果(布)、刚果(金)、科特迪瓦等6国的18名学员开始为期3个月的学习。在法师们的指导下,他们从基本功开始,逐步学习小洪拳、七星拳等少林拳法,十三枪、通臂刀等少林兵器以及八段锦、易筋经等少林内功。此外,还有禅修、少林禅医、少林禅艺、书法、中文等课程,向学员们全方位地展现少林文化的魅力。

作者:都本玲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