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节日 > 传统节日  > 详细页面

畲族三月三,新时代文化内涵日益丰富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林毅红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1日 浏览量:

  “三月三,吃乌饭”是畲族民众的传统习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畲族三月三(又称乌饭节)这一节日,以农历三月初三为节期,以家家户户做乌米饭、吃乌米饭、赠乌米饭为节日载体,以落寮盘歌、山哈歌会作为节日活动内容,以缅怀祖先、准备春耕、预祝丰收和祈求幸福作为节日核心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畲族传统文化内涵。

  关于畲族三月三的来历,畲族人有多种说法。民间传说畲族后世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兰奉高等人,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用乌稔树叶汁液泡糯米、蒸乌饭,世代相传衍成风俗。福建畲族相传祖先盘瓠爱吃乌饭这种饭,其子孙便以此做祭祀供品,用于缅怀先人,祈告平安。还有传说明代倭寇侵扰福建沿海畲村时,不知村民做的黑黑的乌米饭为何物,便把畲族民众视为奇人,把乌米饭视作奇物,吓得逃之夭夭。

  还有一种说法,过去畲族百姓长期居住在半山腰,不得不面对许多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传说有一年三月三虫蚁大作,很多畲族百姓上山劳作都遭受了虫蚁叮咬折磨,痛苦不堪。偶然间一名村民吃了用乌稔树叶汁液染黑的饭食,结果发现虫蚁不再叮咬他,自己干起活来还感觉格外有力气。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做起了乌饭。由于乌稔树的嫩叶在农历三月初三发芽,因此,每年畲族百姓便在这天采集乌稔树叶,做成乌饭,之后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这些传说反映了畲族百姓历史上所承受的苦难,同时也映衬了他们在困难面前显示出来的智慧,表达出畲族人对祖先的缅怀、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纪念之情。

  浙江景宁的畲族则认为三月初三为米谷生日,百姓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涂层颜色,祈求平安丰收,于是三月三染黑米便成为当地特有的习俗。

  传统的畲族三月三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盘歌,也叫对歌。有人烟处就有歌声,这句话用于畲家人身上很贴切。畲家人以天地为舞台,以山风水流做伴奏,以歌为媒,传情达意。由此,三月三节日期间便成为歌的海洋,无论田间地头还是竹林深处,大家三五成群,选定目标后即开始对歌。畲家对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巫歌、讲古歌、习俗歌、情歌和史歌。如《高皇歌》就是畲族史诗,《插花娘》则是典型巫歌。特别是情歌,青年男女都能对上几句,在一问一答中开始谈情说爱。畲族传统民歌的歌词多为即兴编唱,在欢歌笑语中,节日气氛日渐浓郁。

  新中国成立后,畲族越来越重视挖掘和传承传统民歌,各地纷纷在三月三期间组织民歌节、盘歌赛。浙江景宁自上世纪80年代成立畲族自治县以来,每年三月三庆祝活动都离不开歌会、对歌这一主题。在历届歌会上,传统民歌被创新发展,即借用传统题材,如畲族的农事、祖先崇拜等,再融入现代的元素,经过适当改编,使其更加令人喜闻乐见,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祭祖祈福则是畲族三月三节日传统中一项神圣的仪式。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和祭奠,也是对子孙的训勉。祈福则是在每年三月三祈祷春耕播种顺利,来年风调雨顺,收成五谷丰登,家家人畜平安。虽然畲族三月三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从历史发展来看,节日的起源不是单向度、一元化和孤立的,而是不断吸收畲族民众的信仰、理想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将纪念英雄、祭拜祖先、祈求幸福作为其核心内容。这反映了畲族文化在这一节日习俗中的积淀。

  进入新时代,畲族人民为三月三这一古老的民族节日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式,赋予更多新的内涵,节庆活动也由祭祖求福向娱乐性、文化性方向转换。这一节日已成为民族文化展示、文化交流的综合性盛会,近年来愈加盛大的“农历三月初三·中华一家亲”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活动,便是生动见证。

    

2018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三),福州市晋安区日溪村妇女在表演舞蹈《竹响畲寨幸福山歌》。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