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经济 > 民族风情旅游  > 详细页面

“六老汉”三代人接力治沙造林: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人生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郭家翔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3日 浏览量:

在甘肃省古浪县境内的黑岗沙风沙口,八步沙治沙人用稻草压沙。范培珅摄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等6位村民义无反顾地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流沙。近40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各族职工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时指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201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鏖战八步沙

  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39.8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八步沙位于古浪县东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这里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劣。1981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古浪县土门镇的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以联产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封沙造林,治理沙害。当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也有40岁。

  没有治沙经验,他们就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然而,要想在沙漠中种活一棵树谈何容易?第一年,“六老汉”造林1万亩,转过年一开春,一场大风过后,六七成的树苗没了。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六老汉”重拾信心,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经验。慢慢地,树苗的成活率上去了,漫天黄沙中显现出点点滴滴的绿。

  沙漠造林最难的不是种草种树,而是看管养护。当地的村民世代都在沙漠里放羊,新种的树几天就会被羊啃光。树种下后,“六老汉”调整作息时间,跟着羊“走”: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林地值班,夜里12点再爬进沙窝休息。渐渐地,一个乔木、灌木、草地结合的荒漠绿洲在八步沙延伸。

  10年过去,沙漠披绿,“六老汉”的头发白了,贺发林、石满相继离世。石满是全国治沙劳动模范,他没被埋进祖坟,而是埋在了八步沙。他去世前一再叮嘱:“埋近点,我要看着林子。”

  1999年,古浪县委、县政府作出向八步沙“六老汉”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向八步沙“六老汉”学习,学习他们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以苦为乐、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治沙造林、改天换地的务实精神。

  挺进腾格里

  时间进入21世纪,八步沙沙害得到根治,郭朝明、罗元奎却相继离世。老人们走的时候约定,六家人每家必须有一个“接锹人”,不能断。就这样,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石满的儿子石银山、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接过“六老汉”的铁锹,“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2003年,“六兄弟”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段——距离八步沙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六兄弟”在治沙现场搭建的窝棚中连续度过了十多个春秋,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柠条、花棒、白榆等沙生植被郁郁葱葱,工程量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八步沙林场。

  从天空俯瞰,一条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像一位坚强的母亲,将黄花滩移民区十多万亩农田紧紧抱在怀里。当地林业部门的干部说,在林场的保护和涵养下,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驶入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兄弟”不断放飞梦想,治沙造林的步伐不断推进。

  “六兄弟”成立了一家公司,先后承包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并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油东送、干武铁路等植被恢复工程项目,带领八步沙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在河西走廊沙漠沿线“传经送宝”。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加入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易地搬迁项目是古浪县山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重大工程。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预期目标,必须注重后续产业培育。2018年,在古浪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八步沙林场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精准扶贫相结合,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流转了2500多户贫困移民户的1.25万亩荒滩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5000亩,种植枸杞红枣7500亩,帮助贫困移民发展特色产业,一年下来光劳务费就发放了300多万元。

  近40年来,“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代一直没有停下治沙造林的脚步,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在祖国大西北广袤的大地上,描绘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演绎着治沙传奇。郭万刚的名片背后,是一幅生态家园图:山岳染绿,花木点点,雁阵轻翔——“六老汉”三代人的美丽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作者:郭家翔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