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经济 > 民族风情旅游  > 详细页面

弥勒“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助农增收

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杨雯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9日 浏览量:

  红河州弥勒市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旅游兴市”战略,以美丽乡村游突破发展为重点,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等优势,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努力把弥勒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有效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优化产业结构,农村农业转型升级。弥勒市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市情、镇情、村情,找准方向,精准定位,利用资源优势,寻找突破口,围绕“现代田园城市、健康生活福地”目标定位,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村庄、村容村貌美化、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为招商引资、企业化经营搭建平台,为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力推手。以湖泉生态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中心,先后创建可邑小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太平湖森林小镇、红河水乡小镇、东风韵小镇4个特色小镇,并以此为引领,带动锦屏后海、白龙洞、忘忧谷等示范村、示范点快速发展,相续荣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桂冠。

  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旅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历史文化价值,积极探索实施“景区景点+农户+产业园+游客”的旅游扶贫模式,重点打造可邑小镇,以民族风情为主线,挖掘传承彝族阿细民族文化,打造彝族风情特色小镇;太平湖森林小镇等一批旅游带动脱贫示范村示范点,引导贫困户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土特产,不断拓宽旅游产业链,鼓励涉旅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帮扶贫困群众,把民族文化、饮食文化、人文历史、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紧密衔接形成特色,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把品牌形象塑造迅速转换为经济价值,打造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品牌,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旅游产业发展的“红利”,实现增收。

  打造地方特色,拓展旅游产业延伸。弥勒市旅游商品资源丰富,地方特色突出,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如利用林下花海,举办郁金香和百合花嘉年华活动、户外拓展训练、亲子互动等活动,促进休闲度假、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其次,通过对阿细文化、人文历史的深入研究,开发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价廉物美、携带方便的旅游系列商品。大力开发彝族小三弦、刺绣、挂包、银器饰品等彝族风情纪念品;依托绿色生态品牌,开发阿细骨头参、核桃、土蜂蜜、葡萄等特色旅游商品;发挥独特的餐饮优势和民族特色,在红烟、红糖、红酒、卤鸡米线、野生菌、土鸡蛋等特色饮食上做足文章,开办特色农家乐,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助农增收。可邑村有 60余户农民发展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旅游延伸产业,每年为农户增加5万元至10万元收入。

  盘活多方资源,农民转型工人。弥勒市多方整合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的方式,优先考虑地方村民利益,积极吸纳和引导周边村寨建档立卡贫困户、闲置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人员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后,实现在项目区内就业,引导村民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如:可邑小镇为村民提供导游、文艺表演、保安、环卫等各类服务岗位就业300余人,年劳务服务性工资收入达500万余元;太平湖森林公园村民将土地以800元—1200元/亩的价格流转至项目业主,获取租金的同时,可以到园内务工获取劳务收入,目前在岗239人中有项目辖区农户106人,人均年工资收入26000元;项目建设中还改造提升周围村容村貌,带动村民盘活自有土地或房屋资产,参与苗木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每年带动村民户均增收50000元以上。

  

  资料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