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历史 > 历史事件  > 详细页面

改革开放的独特贡献者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 萨共旗 早蕾 高莹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5日 浏览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改革开放同样如此。

  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先锋模范。在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锋中,有九位来自少数民族: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人民调解员马善祥,科学治沙的探路人王有德,全面从严治党中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王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者韦焕能,西藏牧区改革的“排头兵”尼玛顿珠,扎根牧区、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优秀基层干部廷·巴特尔,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杰桑·索南达杰,“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当这些名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现场被一一宣读,当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的电子屏上一一出现他们的身影,从白山黑水到渤海之滨,从繁华都市到民族村寨,许多人都流下了热泪。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改革开放40年,我们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人间奇迹,每一个民族都有足够的理由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青海担负着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各族人民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三江源植被逐渐恢复,野生动物数量增加。图为野牦牛奔跑在高原(民族画报资料)

  全力支持国家重大工程

  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少数民族积极参与,为完成国家重大工程,他们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用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定不移实施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措施,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美丽中国建设深入人心、稳步推进。

  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10月,国家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对天然林进行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从而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天保工程涉及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河南等18个省(区、市),这些区域很大一部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实施这一工程,很多少数民族告别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方法,筑起一道道生态屏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有改变生产方式时的阵痛,有适应新生活的不适,有遇到困难时的迷茫。但他们能从国家的大局出发,不计较眼前利益,在政府的引导下,曾经的伐木工和村民成了护林员,曾经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成了草管员。经过多年努力,伐秃了的山头开始郁郁葱葱,沙化严重的草原牧草繁盛。

  青海是一个生态地位重要并且特殊的省份,担负着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职责。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生活在这里的藏、回、土、撒拉和蒙古等少数民族有的移民搬迁,有的改变生产方式,有的从事新的职业,为改革开放默默付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是一个藏族移民定居点。2004年11月,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卖掉牲畜,结束纯牧业生产,从400多公里外、海拔4700米的地方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搬迁后村民有一阵子无所适从。在政府的引导下,长江源村陆续开办了藏毯加工厂、牛羊养殖基地等。如今,村民积极转变观念,通过劳务输出打工,担任草原生态管护员,以及在牛羊育肥基地、宾馆务工等方式,积极拓宽增收渠道。现在全村人均年纯收入是搬迁前的十倍。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长江源村视察,在村委会听取该村生态移民搬迁、民族团结创建、基层组织建设等情况介绍,随后视察村容村貌,并到藏族村民申格家中察看住房和生活情况,同一家人亲切交谈。申格赞扬生态移民政策好,并拿出自家的草原证、医保卡给总书记看。看到乡亲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有稳定的收入,普遍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并对他们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长江源村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搬迁定居后,村民通过发展多种产业增加收入。长江源村村容整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黄若天 摄影)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地处青海湖北岸,是环青海湖沙区的沙化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晏县干部群众对环湖地区的沙化进行治理,为草场减负。海云是海晏县哈勒景村的村支书,像其他蒙古族牧民一样,过去海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哪里草多我就把羊赶去哪里。但那都是以前的事了。草原生态恶化,根本原因在于牲畜超载、过度放牧。”生态与畜牧业经济,鱼和熊掌如何兼得?为破解这一难题,环青海湖的几个县通过实施退化草地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减轻草场压力,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不宜放牧的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实行禁牧,其他草原实行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并根据禁牧区域和草畜平衡区域的大小对牧民给予补助奖励。在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治本”的同时,海晏、刚察等县还积极开展退化草地治理工程,治理重度沙化草地和黑土滩,防治鼠害和虫害,使草原植被明显恢复,草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增强。海云说:“让草场好好‘休息’几年,再加上畜牧局的技术人员教我们灭虫、灭鼠,以前那些草场上的‘伤疤’都不见了,鼠害和虫害也少了,村里的草场又变成绿油油一眼望不到边的样子,看着心里就高兴。”

县里的专业人员到海云(左一)家的夏牧点了解草场生态恢复情况(陈涛 摄影)

为响应退牧还草政策,海晏县哈勒景村的蒙古族牧民改变过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通过禁牧、以草定畜等措施改变草原生态。海云一家将羊群驱赶到一起为羊接种疫苗(陈涛 摄影)

  46岁的土旦担任草原生态管护员已有三年时间,他的家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日安秀麻村。作为组长,他与全村11名草管员一起管护着全村近7万亩的草场。“这一片都是禁牧区,总共3万亩。只有8月中旬至9月下旬这40天时间是解封期,其他时间牛羊是不可以来这边吃草的。”土旦指着一片草山说,“我们要管辖三片禁牧区,最远的是上面那片,骑摩托车10公里后还要走20公里,那边已经没路了。”每天的管护工作,让土旦对草场上发生的变化一清二楚。“这里的草以前没有这么高,现在都快长到70厘米了。”他指着一片人工草区说。“今年雨水多,草的长势也特别好!”从小在草山长大的土旦,对这片草原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有很多动物,熊呀,鹿呀,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他说现在从事这份工作,就尽职做好自己的事,保护环境需要方方面面共同的努力。

土旦和他的同事一起维护围栏等草场基础设施(黄若天 摄影)

土旦(左)入户向牧民宣传草原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草原保护政策(黄若天 摄影)

  玉树境内的长江一级支流巴塘河下游河段有着适合开展漂流运动的天然落差,是国内乃至国际少有的高等级优秀赛道。凭借地理条件的“先天优势”,玉树成为国家高原漂流培训基地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漂流胜地之一。2016年玉树藏族自治州成功举办了玉树漂流世界杯,2018年8月又成功举办了2018玉树高原漂流世界锦标赛。玉树市市长扎西才让说:“打造集生态保护、漂流观光、民族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国际漂流特色地区,玉树市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的底色,高度融合,才能在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中找准竞争优势。未来,玉树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打好‘漂流’这张牌。”

伴随着三江源生态环境的逐渐修复,玉树州的生态旅游业得到发展。图为游客中心(滕俊 摄影)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从长江源村的生态移民、哈勒景村游牧方式的转变、草管员土旦的职责,到玉树打造国际漂流特色区,可以说,青海各族人民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

凭借地理和生态优势,玉树成为国家高原漂流培训基地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漂流胜地之一(滕俊 摄影)

  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等为标志,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拥有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其中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都位于民族地区,为了支持祖国的航天事业,生活在这些区域的少数民族同胞作出了很多的牺牲。

为适应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在海南文昌建成一座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现代航天发射场,与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场相比,文昌航天发射场具有天然的海上运输优势,使今后更大直径重型火箭的运输成为可能(梁珂岩 供图)

  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接到在额济纳旗境内的宝日乌拉进行国防建设的决定后,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乌兰夫明确指示:小利益必须服从大利益、地方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多年来,额济纳旗人民为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让出了7500多万亩的土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1987年8月,酒泉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的商业市场。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幕布。

神舟十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李玉建 摄影)

  1970年10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以北的冕宁地区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试验训练基地,即西昌发射基地。在修建基地及配套公路、铁路的过程中,当地彝族群众从几里甚至几十里外赶来,抱着母鸡,背着山梨,提着鸡蛋,挎着青菜,还有的挑着一捆捆柴火,送给这些修路架桥的“红军”。为了配合部队工期,冕宁县还组建起一支由汉族和彝族群众组成的三万多人的民工队参加到施工中。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在西昌基地成功发射升空。1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第二十七试验训练基地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名义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第一座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2007年10月2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如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中国执行发射任务数量最多的发射场,也是中国承揽国际卫星商业发射的主要基地。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返回舱平安返回,圆满完成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自主出舱后接受蒙古族牧民的祝贺(吴运生 摄影)

  曾有一位将军有过这样的评价:“额济纳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巨大牺牲,他们的承诺比胡杨还坚定,他们的胸怀比苍天还宽广。”中国的少数民族为我国航天事业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的很多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各族群众的这种大局意识正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提升的最好表现,也是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的完美诠释。

  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少数民族的文化工作者不断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并且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带出国门,让全世界的人们得以了解。

  1980年,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擅长跳“孔雀舞”的22岁白族姑娘杨丽萍从云南西双版纳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进入中央院团,年轻的杨丽萍也尝试过踮起脚尖跳舞,但她感到那不是她的舞蹈语言,她清醒地认识到她应该做的是不模仿、不跟随的自由舞者。当时,杨丽萍对舞蹈艺术的执拗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正是这种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心无旁骛,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杨丽萍。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和表演第一名。舞蹈带给了杨丽萍无数的荣誉和走出国门的机会,从而促使她更加坚定地意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1990年北京亚运会闭幕式上杨丽萍表演《孔雀舞》,这次亮相让杨丽萍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受到更多外界的关注(民族画报资料)

  杨丽萍是一个走村串寨的舞者,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庄里,小孩出生、新人结婚、老人去世都会有盛大的舞蹈场面,杨丽萍就整夜跟着各族兄弟姐妹一起跳舞。2003年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云南,开始打造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排演《云南映象》的那几年,作为总编导的杨丽萍不仅到偏远的山区挑选演员,还要操心资金问题。看到杨丽萍把“土得掉渣”的歌舞搬上舞台,投资人开始纷纷撤资,为了筹资,她开始走穴、拍广告,甚至变卖掉自己的房产。70%的演员来自田间地头,原汁原味的《云南映象》经过艰难曲折终于成功了。2004年《云南映象》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赢得十项大奖。《云南映象》每年演出超过300场,15年累计演出了近5000场。巡演的足迹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奖无数。《云南映象》团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靠一台节目养活自己的舞蹈团。杨丽萍说:“《云南映象》要演到30年,因为一个作品演不到30年就不算好作品。”

  2009年,杨丽萍在《云南映象》的基础上再创佳作《云南的响声》。这部被称为《云南映象》姊妹篇的歌舞集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将锄头钉耙、水车石磨、簸箕镰刀、锅碗瓢盆等一系列农家常用的工具和上百种云南民间乐器搬上舞台。继《云南映象》落户昆明做长久演出之后,2016年6月起《云南的响声》也落户丽江。

《云南的响声》被称为《云南映象》的姊妹篇,它们成为云南的名片(杨博 摄影)

在《云南的响声》巡演过程中,杨丽萍把她多年来在民族地区收集到的各种乐器也带着做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杨博 摄影)

  《云南映象》和《云南的响声》成为云南文化的新名片,杨丽萍将原生态的歌舞与舞台巧妙结合,她的作品跨越民族,跨越国界。她对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和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胆的尝试。可以说她给中国的原生态歌舞打开了一扇窗,自她而起,那些在田间地头唱歌跳舞的艺人自信地登上舞台。哈尼族汉子阿山木子是《云南的响声》中的鼓手,19岁时被来村里挑演员的杨丽萍选中,这个从没出过山村的哈尼族小伙跟着杨老师跳舞,从《云南映象》到《云南的响声》,这一跳就是十几年。跳舞,彻底改变了这个哈尼小伙的人生轨迹。走过十几个国家,从乡村到舞台,他从原本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已经怀揣了更深的使命感。“我热爱我们民族的艺术,我希望能一直跳下去,还能去影响别人,把我们美丽的民族文化艺术世代传承下去。”

在舞台上演出的鼓手阿山木子(曾颖 摄影)

  改革开放的40年,让杨丽萍从一个孔雀舞的独舞者,成了将众多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带到世界舞台的引领者;从一个向民间学习的人,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她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华的灿烂文化,同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000年后,杨丽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云南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中。图为她在彝族祭火现场参与表演(民族画报资料)

  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外的文化走了进来,同时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广大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也在进行着大胆的尝试。也许是一首妈妈吟唱的歌谣,一段祭祀时的舞蹈;也许是一支唐卡艺人手里的画笔,一个银匠手里的小锤子;也许是一根绣花针,一道餐桌上的美食⋯⋯他们的出现总是让人感觉惊艳,他们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向世人展现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高精尖人才助力中国科技进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长期以来注重民族地区教育,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涌现出很多来自民族地区、接受高等教育成长起来的科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他们站在科技的前沿,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鸟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它的钢结构外形美轮美奂。“鸟巢”的建成,有一个朝鲜族发明家功不可没,他就是吉林大学辊锻工艺研究所所长李明哲教授。李明哲科研团队负责研发的“板材无模多点成形装置”成功破解了“鸟巢”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鸟巢”建设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异形钢构件,如果给每个部件都制作专用的模具,成本将剧增。采用李明哲的技术之后,不仅节省了大量模具制造的时间,也节省了制造模具的费用。

北京“鸟巢”,李明哲科研团队研发的“板材无模多点成形装置”成功破解了“鸟巢”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李明哲出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个朝鲜族家庭,1973年到吉林工业大学时还面临着语言的障碍,他克服一切困难,1990年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李明哲在日本发表了学术论文,将他研究的技术命名为“板材多点成形法”,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型的无模多点成形压力机,成功地将此前专家们的设想变成现实。有些日本企业满怀信心地开出高薪,他却默默地打点起了行李回国。李明哲说:“这是一项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我更愿意它能应用在中国!”回国后从零开始,李明哲开始了他的团队建设。材料加工、机械、液压传动、力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年轻精英人才慢慢聚拢在一起。“板材无模多点成形装置”解决了建筑行业钢板弯扭成形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李明哲的这项技术还成功运用于生产飞机蒙皮、高速列车车头以及船体钛合金外板,并在医疗、建筑装饰等领域得到推广。

朝鲜族发明家李明哲和他的无模多点成形压力机(民族画报资料)

李明哲教授和他的团队(民族画报资料)

  汽车是改革开放40年来改变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最多的工具之一。在中国的汽车工业领域,有一位叫毕大宁的赫哲族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探索,成为我国汽车转向行业的奠基者和领头人。

已经在汽车转向行业摸爬滚打了50多年的赫哲族老人毕大宁继续着他的专业研究(陈涛 摄影)

  1965年毕大宁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系毕业后,主要从事汽车的机械转向器、液压转向器和电动转向器的研究、试验和开发,至今已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50多年。毕大宁的《汽车液压动力转向器》和《汽车转阀式动力转向器的设计与应用》是这个行业的入门教材和必读书籍。他还发表了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了《汽车工程手册》的转向部分,主持了多项转向器标准的制定,拥有汽车转向系统各种专利15个,这些都是我国汽车行业最新的技术专利。

毕大宁与老伴陪小孙子玩车模,这是他们最开心的事(陈涛 摄影)

  改革开放40年来,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这种发展离不开能源,如何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成为有识之士最关注的问题。北京大学蒙古族教授其鲁,几十年来钻研清洁能源,成为我国钴酸锂、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主要奠基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清洁能源电动车出现在北京的道路上时就让人眼前一亮,其鲁就是奥运会清洁能源电动车车用动力电池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蒙古族锂电池专家其鲁教授,他是奥运会清洁能源电动车车用动力电池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巴义尔 摄影)

  让科技改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是其鲁这个在牧区长大的少数民族科学家这几年身体力行做着的事情。很多西部的牧民因为生活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再加上冬季严寒对蓄电池的考验,如今还面临用电难的问题。这几年其鲁开始研发能解决游牧民用电难的微电站。微电站是利用现有的小型风能、光能发电设备,加上其鲁团队研发的高性能锂电池储电设备组成的微型便携式能源设备。微电站结合了最新科学技术,融合了环保便捷理念的新型高科技产品,适应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可以广泛应用于牧区、边防、旅游、科考等领域,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其鲁和他的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在西藏和内蒙古进行了高原、沙漠、戈壁、草原,以及零下30摄氏度自然环境下的各种试验。

其鲁(左二)在青藏高原考察(民族画报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李明哲、毕大宁和其鲁他们做到了,虽然他们只是无数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中的三位,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他们深知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广大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正在为中国科技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