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工艺 > 概况  > 详细页面

一定要把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曾颖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7日 浏览量: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定要把民族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2018年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再度开启,本届唯一一名赫哲族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同江市通江镇中心校小学老师刘蕾亮相“代表通道”,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饱含深情地说。

唯一一名赫哲族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同江市通江镇中心校小学老师刘蕾亮相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

  此次两会前,刘蕾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调研时,一名赫哲族老者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我父亲是一名赫哲族老艺人,十分关心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他在临终前嘱托我一定要把赫哲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不要让民族文化失传。”当老人流着眼泪说这些的时候,刘蕾感到压了一副沉重的担子。

  刘蕾介绍说,赫哲族在全国只有5400多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东部的双鸭山市、佳木斯市,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传承民族文化一直是赫哲族人面临的困境。人口虽少,但赫哲族却有着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伊玛堪”说唱艺术,“说胡力”“嫁令阔”(小调)以及有特色的民族歌舞等这些令赫哲族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演唱“伊玛堪”(袁东平  摄影)

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萨满舞”“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葛玉霞在表演赫哲族的原始舞蹈“萨满舞”(搜狐网)

  大家看到的我的头饰、手里的挂件和钱包等,都是采用鱼皮手工制作的,薄薄的鱼皮被赫哲族群众制成了衣服和工艺品,非常有特点。”刘蕾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民族工艺品发扬光大,带动民族旅游业,最终助力挖掘、传承民族文化。

鱼皮服饰是赫哲族鱼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十分精巧,是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袁东平  摄影)

鱼皮画的制作也是赫哲族的一项手艺,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袁东平  摄影)

  “过去我们的这些艺术和语言只有一些老人掌握,濒临失传,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政策,帮助我们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在我所居住的市有两个民族乡——八岔乡和街津口乡,居民们大力开展民族旅游,用旅游带动民族文化发展。现在的赫哲族人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微信群等课堂里自发学习民族语言,创办了赫哲族专属的各种节日。”刘蕾欣慰地说。

“伊玛堪”传承人吴桂凤(右四)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教授“伊玛堪”(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影)

2017年7月,“呼日堪”赫哲图腾文化节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盛大开幕。“呼日堪”赫哲图腾文化节通过举办祭祀祈福、传说演绎、才艺比拼等活动,重拾赫哲远古图腾印记、还原赫哲先民的生活状态,对保护传承赫哲传统民俗文化,展现赫哲故里和旅游名镇文化魅力,加快赫哲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现在,每逢赫哲族的冬捕节、渔猎节等传统节日,都会举办隆重的文化节,浓郁的赫哲民族风情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民族文化的复苏让同江市赫哲族民族乡的人气兴旺起来,一些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开始回村创业,搞起了乡村旅游,和大家一起红红火火奔小康。

同江市的赫哲族群众多产业并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传承保护民族文化,走进新的发展时期,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图为八岔村的赫哲族群众走在新居旁的道路上(新华社  供图)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赫哲族地区,鼓励我们赫哲族人文化代代传承,生活欣欣向荣。这些话犹在耳畔,我们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迈大步。”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赫哲族传统文化正在以崭新面貌融入新时代。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