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教育 > 概况  > 详细页面

民族高校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杨蕤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9日 浏览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对我国民族高校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事实上,在民族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和问题,如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平衡、民族高校与其他高校发展不平衡、民族高校传统培养方式与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之间的不平衡等。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也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笔者认为,新时代民族高校应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目标,正确认识、努力解决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第一,加快民族高校的实力提升,提高民族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我国现有的民族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科薄弱的现象。例如,目前在民族高校中,只有中央民族大学拥有全国重点学科。与同时期建立的其他高校相比,民族高校加快发展的任务尤为紧迫。加快民族高校内涵式发展,应该处理好三个层次的关系:一是与其他民族高校之间的关系;二是与所在区域其他高校之间的关系;三是与国内同等水平高校之间的关系。在处理这三个关系中认识自身的发展优势,明确自身的发展路径。

  加快民族高校内涵式发展,还应发挥民族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里的“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包括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高校除了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合格人才,还应在学科上主动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打造特色学科。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其辐射范围除了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外,还应包括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甘肃的庆阳、平凉等周边地区。围绕周边地区的需求,可以充分发挥北方民族大学服务少数民族和周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第二,加快民族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需要和高考改革等形势变化。

  民族高校必须审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民族高校现有的专业存在着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度不强、结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无法很好地满足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应该大力调整专业结构,立足民族地区需要和民族高校的学科发展需求,双向引导、双轮驱动、双管齐下,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培养出真正能够为民族地区发展作贡献的人才。

  推动民族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另一背景就是高考改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他指出,这次高考制度改革将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这次高考改革的重要变化,就是建立以专业为导向的招生制度,改变现在以院校为主导的高考招生体系。这将给民族高校带来极大的挑战,一些实力弱、影响力不强的专业将会在招生工作中面临困难。因此,民族高校应该未雨绸缪,科学谋划,及早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适应高考制度的变革。

  第三,加快建立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体系。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而民族高等教育无疑成为这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基于我国民族高校发展历程和特殊使命,应在总结历史和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论方法和现实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如何进一步凸显和巩固民族高校的特色地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尚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就现状而言,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环节。各民族高校均采取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但在专业培养环节中,对民族高校培养特色的凸显还不够,或者说,还尚未建立起符合民族高校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民族高校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办学取得的成就,保持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也要看到自身与国际国内其他高校之间的差距,努力开拓自身发展、提升的空间,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