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艺术 > 民族器乐  > 详细页面

库姆孜传情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曾颖 摄影报道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3日 浏览量:

库姆孜弹唱展演,由图可见库姆孜在柯尔克孜族中的普及程度(约提克尔·尼加提 摄影)

  走进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色帕巴依乡色帕巴依村,一排排房屋整齐有序,沿路花坛里开着叫不上名的花,蓝天映照下,颜色格外鲜艳。走进一间普通民居,一个柯尔克孜小伙儿正埋头打磨着一把木质乐器,这正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乐器——库姆孜。房间里摆着一溜儿木质雕刻的半成品。

  这间工作室的主人叫阿吉别克·买买达洪,主人恰巧有事外出,他的弟弟,年轻朝气的吾兰别克张罗着给记者们当起了翻译。正忙活着打磨乐器的小伙叫木沙,今年31岁,问起库姆孜的制作工艺,他才把头抬起来,笑着说:“我做这个十年了。一把库姆孜,往往琴身是杏木,盖子是松木。杏树、松树木切割后放在干燥的地方,一两年后才能用。”库姆孜有三根弦,琴弦以前用动物的肠子手工自制,现在有的工匠开始使用现成的弦。判断库姆孜手工艺人手艺高低的关键何在?木沙解释说,“要看弹出来的声音。木头的原料不同,出来的声音也不同。”这个回答似乎也隐藏了手工艺人的绝活所在,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艺,往往在一代代的工匠手中以师徒亲授的方式传承。

制作库姆孜的工具

有的制作工序,需要两个人一起协作完成

听音色校准也是手艺人的一门功夫

  库姆孜以前被叫作“库吾孜”,意思是“美丽的乐器”,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被用来与称为“多兀勒巴斯”的战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柯尔克孜族的民间音乐十分发达,遗产丰富,许多传说、故事、诗歌、民歌等均由专门的民歌手、弹唱琴手等艺人代代相传。在表演时使用最频繁、最常见的乐器便是库姆孜。民间有句谚语“伴着你生与死,是一把库姆孜琴”。它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随时反映着人们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故又有着“奇妙之口”的美称。尤其在阿合奇县的色帕巴依乡,这里民间艺人很多,库姆孜弹唱尤为普遍,可以说全乡50%以上的人都会弹唱库姆孜,因此被文化部认定为“库姆孜之乡”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库姆孜伴随着柯尔克孜人的一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它好像早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当外人来到这里,总会惊叹于这种弦琴的奇妙和独特,库姆孜甚至成为柯尔克孜人欢快、幸福的代名词。事实上,库姆孜是这里最为普通的物品,它是柯尔克孜族音乐的符号,音乐不仅只为快乐而生,也为苦痛而作。正因为它是如此深入生活,库姆孜才是持久而美丽的。在这里,民间琴手被称为“库姆孜奇”,琴技要比一般人高许多,每逢节日,他们总会在牧民们的拥戴与欢笑声中,拨动琴弦,为人伴奏。

婚礼上少不了库姆孜弹唱

  问起为什么会做这行,木沙的回答朴素直接:“这是我们柯尔克孜族的传统。做手工可以挣钱,维持生活。”在色帕巴依,人们依然活在传统的细流里,延续着父辈的生计,也许因为恰逢时机,手工艺人得到了更多的物质资源,生活变得好起来,即便没有对手工艺的扶持,只要这些手艺人依然初心不改,那么这种技艺的传承便不会出现大问题。

  离开工作室,记者们来到了乡里的文化站,10多个柯尔克孜族孩子正在学弹库姆孜。站在一旁教学的老师是来自新疆师范大学大四的学生沙力哈尔别克·玉山巴依,学习音乐专业的他每年暑假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色帕巴依,为孩子们教授库姆孜。他对记者说:“每次回家我都能感到孩子们对学习民族乐器的渴望。乡政府也特别支持我,提供场地和经费,能为孩子们教自己本民族的乐器,我也很高兴。”

沙力哈尔别克·玉山巴依利用暑假教孩子们弹库姆孜

  据色帕巴依乡党委委员阿依木古丽·艾山卡德介绍,该乡在乡中心小学专门开设课程教学生学弹库姆孜琴,并积极举办“我为库姆孜代言”活动,积极培养库姆孜传承人。此外,乡里还专门组建有库姆孜弹唱队。“我们利用百日文化广场和日常的演出走村串巷,积极参加县宣传部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今年2月开展的群众大会,把库姆孜音乐重新填词,配合惠民政策宣传,将传播民族文化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同样,在乌恰县吾合沙鲁乡恰提村,当地驻村工作队积极组织20名返乡学生开办“库姆孜弹唱文艺培训班”,广泛调动返乡大学生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

学弹库姆孜的柯尔克孜族两姐妹

  库姆孜,一件简简单单的乐器,它的身上却延续着草原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那些反映着牧人欢喜忧愁的丰富情感,也伴着它留下印记。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