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怒族  > 详细页面

怒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朱国伟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浏览量:

  中国的怒族总计37523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兔峨乡一带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也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在邻国缅甸的克钦邦北部高黎贡山区及恩梅开江上游地区也有怒族居住,估计人数约有3万多。

  按来源不同,怒族大体可分为两支:其一是来自古代“庐鹿蛮”的一支“诺苏”。今怒江州碧江县的怒族即来自这一支。另一部分则可能来源于怒江北部地区、贡山一代自称为“阿怒”或“怒”的古老族群,今贡山怒族的先民极可能是来源于此。长期的共同生活和文化交往,使这样两个来源不同的人,在怒江和澜沧江这个大自然的舞台上,逐渐接近,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现代的怒族。

  怒族使用怒语,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按语言来分大致有四个支系:

  1.怒苏支系,约12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县和福贡县,自称怒苏,说怒苏语,属于彝语支,分3个方言。

  2.柔若支系,约22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少量分布在泸水县,说柔若语,属于彝语支。

  3.阿侬支系,约70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自称阿侬,多数已改用傈僳语或汉语,仅有380人说阿侬语,属于侬语支。

  4.独龙支系,约6500人,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丙中洛区,自称也是阿侬,说独龙语贡山方言,属于侬语支。

  从怒族地区搜集到的许多新石器遗物和有关传说来看,怒族在16世纪以前可能还处于新石器的晚期阶段,当时除使用石锄外,还使用木锄和竹锄。16、17世纪除用石锄为工具的农业生产外,采集和狩猎还占很大比重。

  怒族地区从8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17世纪开始,怒江怒族除受丽江木氏土知府所属的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千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头人也开始强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人口作奴隶。这样,怒族人民不仅要向纳西、藏、白各族土司和喇嘛寺缴纳贡物,而且还要受傈僳族统治者的压迫剥削。与此同时,怒族社会内部也不断分化,族内也出现了家庭蓄奴。有的蓄奴户从独龙族地区通过放债换取奴隶,然后再转卖到其他地区。这种蓄奴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初期。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于1912年在怒江地区先后成立菖蒲桶(贡山)、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等三个“殖边公署”,后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28年至1933年,民国政府又将三个公署改为设治局,步步加强对怒江地区的统治,对人民横加各种苛捐杂税。

  1950年春,怒江全境和平解放,怒族人民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怒江解放后,在泸水、碧江、福贡、贡山分别建立了人民政权,1954年8月成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区,包括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个县,1957年1月改为自治州,将兰坪县划入。1956年10月1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中华民族文化网  

    2.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