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仫佬族  > 详细页面

仫佬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董晓柯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浏览量:

  仫佬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有216,257人,其中90%以上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环江、宜山、融安、融水、都安、忻城、柳城、柳州以及贵州省麻江、福泉、瓮安、都匀、黄平、凯里等县市。仫佬族姓氏以罗、银、吴、谢为大姓,人口较多。

  仫佬族主要聚居地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芋头、黄豆、大麦、小麦、小米、高粱、油菜等。土特产有竹、木、茶叶、蓝靛、生姜、香菇、木耳及各种中草药材。

  据罗城县人民委员会1957年的人口统计,仫佬族人口为40,444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仫佬族为216,257人。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等民族交往,仫佬人普遍通用汉语、壮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据现代专家学者考证,仫佬族的先民由“柳江人”发展而来,与壮侗语族的同源民族分别属于百越、西瓯、骆越、俚、僚等民族集团中,直到“伶人”形成后,仫佬族才有相对固定的民族称谓。

  仫佬族族称于明清时期见诸史籍,明代称为“伶人”,清代称为“姆姥”,民国时期称为“母老”。“仫佬”为汉译读音。

  仫佬族是长期聚居在罗城的土著人。虽然在仫佬族族谱的记载中,有说所有迁徙来的都是外来的汉族人,但未发现整个族群迁来的记载,他们来的只是单人独马,和当地人结婚及繁衍后代。汉族人迁来罗城落籍,或与当地女子结婚,都是汉人融入仫佬族之中。按照仫佬族的风俗习惯,上门女婿(不管任何族属),都要改姓女方姓。

  千年的封建统治,百年流官治理,汉字与汉文化融入到仫佬族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仫佬族在拥有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使用汉字,在汉文化的氛围中生活和发展。唐代至清代,仫佬族人不乏中进士、举人者。仫佬族在宗教文化上也深受汉族影响,在保存自身原始宗教的同时,更多地吸收汉民族的道教与佛教。

  仫佬族同姓往往为同一宗族,族内有族长,年龄在30~60岁之间。仫佬族族长一般需知书识字,能说会道,为人公正,办事干练。人数则视族众多寡而定,或二人,或四五人不等。族内分“冬”,亦为民间宗族单位,“冬头”由民众选举产生,需60岁以上、能说会道、老实能干者担任。仫佬族几个较大的“冬”都建有宗族祠堂;冬下为“房”(血缘较近的家庭组成),一般一个“冬”下有五个左右房族。“房长”由房中年长、老实能干者担任,其职责主要是修建祠堂、修路补桥、劝解房族内部纠纷等。“会款”是仫佬族社会中管理生产秩序的组织,由民众选举“头人”领导,每年农历六月,头人召集全村寨民众开一次会,制定该年须共同遵守的款约。

  仫佬族节日较多,主要有春节、春社节、清明节、三月三、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等。春节是仫佬族人最为隆重的节日,期间不做工,走亲访友,玩龙灯、耍狮子、唱戏、走坡等,非常热闹。此外还有祖先节、走坡节、安龙节、依饭节等。依饭节也叫“喜乐愿”或“依饭公节”,其主要目的是还“祖先愿”。 舞草龙、象步虎掌、群龙争珠、抢花炮、斗鸡会等,则是仫佬族民间喜爱的民间体育和游艺活动。

仫佬族姑娘(刘军摄)

  

  

参考资料:

    1.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潘琦主编《仫佬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3.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