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佤族  > 详细页面

“阿公子孙”,阿佤山上谱赞歌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牛锐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1日 浏览量:

矗立在云南临沧的班洪抗英纪念碑,歌颂了阿佤山儿女精忠报国的壮举。资料图片

  在我国西南边陲苍莽的阿佤山上,生活着勇敢、热情的佤族同胞。他们尊称诸葛亮为“阿公”,自称“阿公子孙”。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高举效忠“阿祖阿公”、镇守边关的大旗,谱写了一曲曲重信守义、精忠报国的赞歌。

  创世神话,凝聚宝贵的民族气质

  这是一个世代流传的故事:很久以前,佤族英雄江三木落受命护送本族圣物到巴绕克神坛,鼓神梅绕格一路随行。其间,历尽苦难,但英雄江三木落不退缩、不踌躇,意志坚定地把圣物送到了目的地……

  2013年,讲述佤族创世史诗的微电影《图腾之旗》之《云南·沧源》一经面世,即获得各大视频网站的重点推介和网民追捧,并创造了点击率上千万的佳绩,被称为大陆版的《赛德克·巴莱》。该片之所以获得成功,导演杨蕊认为,是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少数民族身上一种非常宝贵的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一旦彰显出来,会滋养全体国人。

  重义守信,无疑是这种精神气质的内核之一。

  在佤族地区,保存着大量口口相传的神话,反映了佤族先民对于人类起源、民族产生等事象的认识,凝聚着朴素深刻的道德伦理观念。其中,神话《青蛙大王与母牛》讲的是,远古时候,万物都会说话,大家和睦相处。有一天,人类的首领达惹嘎木去赶街,途遇青蛙大王请他带点芭蕉回来。身无分文、又饥又渴的达惹嘎木,在街上与众人分得一个芭蕉。他信守承诺,忍饥挨饿,把芭蕉送给了青蛙大王。青蛙大王见达惹嘎木诚实守信,就把洪水要淹没天地万物的秘密告诉了他。人类因此早作防备,得以生存繁衍。

  这个神话深刻地诠释了诚信可以保身甚至拯救人类的道理,也让诚实守信的民族精神,在佤族人中代代流传。

  “阿公子孙”,保家卫国,此心不渝

  在我国西南边疆,有许多“诸葛山”、“孔明山”。时至今日,在当地依然可以找到诸葛亮崇拜的遗存,如西双版纳的孔明兴茶传说、傣族房顶造型仿诸葛帽的传说等。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西南边疆的经营,对加强当地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大有裨益。

  在阿佤山上,也有一座孔明山。相传,诸葛亮曾率军在此山扎营,向佤族人民传授生产技术。佤族人民因此尊称诸葛亮为“阿公”,自称“阿公子孙”。

  据史料记载,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佤族世居之地,今云南沧源、双江、耿马一带)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表示归顺蜀汉朝廷,永不反叛。自那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效忠“阿祖阿公”、镇守边关的爱国大旗,一直在阿佤山上空猎猎飘扬。

  清朝末年,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英国侵略者把觊觎的目光投向了资源富集的阿佤山。1885年,英国全面侵占缅甸后,图谋将阿佤山划归缅甸由英国政府管辖。1899年,中英第一次会勘中缅边境,遭到了第59代佤族总王胡玉山的拒绝,英军开枪打死了佤族百姓,制造了“黄果事件”。对此,胡玉山立即组织各部落,对侵略军进行反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以不宜扩大事态为由,派兵对佤族民众武装进行镇压,英军才得以脱身。

  1934年,英国侵略者卷土重来。胡玉山果断组织佤族武装反击,并剽牛盟誓,表示效忠佤族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胡玉山说:“我们是孔明的后裔,天朝的臣民。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恼羞成怒的英国侵略者,集结兵力2000余人,动用当时最先进的飞机大炮,一路烧杀掳掠,直逼佤王所在地班洪。与此同时,英国人还收买了两个佤族部落的首领,分裂了佤族人民千年的团结。在这危急关头,胡玉山召集其他部落与敌人浴血奋战,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此事件史称“班洪抗英”。后来,胡玉山因操劳过度而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其子卫国保边,要“忠汉,忠华,勿忘自己是中国人”,他的三个儿子因此更名为“胡忠汉”、“胡忠华”、“胡忠国”。

  1936年,当第二次中缅界务会开始时,佤山17个部落王联合选派代表向国民政府请愿,发表了《告祖国同胞书》,称阿佤地区“自昔远祖,世受中国抚绥。固定边疆,迄今数百年,世及弗替。”为了抗击英军侵略,保卫祖国领土,佤族人民“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在抗战时期,佤族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积极配合滇西南的抗日部队阻击日本侵略,有力支援了滇西南和全国的抗日战争。

  古人云:“临患不忘国,忠也。”佤族人民重信守义、爱乡爱国的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阴云密布的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剽牛盟誓,与各民族共同步入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在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内,矗立着一座民族团结誓词碑。这座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诞生的石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十分复杂。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次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的爱国热忱,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1950年12月27日,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召开。佤族、傣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300余人共聚一堂。大家一致认为,共产党、毛主席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救星、大恩人,只有跟着共产党走,各族人民才有希望,并决定建立民族团结誓词碑。

  1951年元旦,会议代表与广大军民按照佤族的传统习俗,在宁洱红场举行民族团结剽牛盟誓大会。大家推选出拉勐头人,作为佤族代表主持仪式。只见他念念有词,边唱边跳,剽牛之后在地上打了几个滚儿,爬起来高呼:“毛主席勐,共产党勐,毛主席领导定了,团结一定会搞好!”

  剽牛是一种盟约,意味着永远不反悔。喝过咒水,发过誓,在民族团结誓词上,各民族代表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誓词这样写道:“我们二十六种民族(含支系)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咒水仪式,从此我们一心一意,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会议结束后,300多名各族代表返回家乡,积极宣传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运动。在阿佤山,佤族人民在佤族头人以及佤族上层人士的领导下,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各族人民一同步入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