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体育 > 最酷运动  > 详细页面

彝族阿细跳月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韦晓康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2日 浏览量:

  “阿细跳月”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传统身体文化表现形式,是阿细人生存需求和对未来生活追求凝结的文化现象,是以跑三步停两拍、抬脚、原地跳转、拍掌(五拍组合)为主要舞步,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身体文化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将体内的欲望以一种艺术化的形式释放出来,还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使生命更加富有活力。云南弥勒县可邑村是阿细跳月的起源地,在这里,阿细跳月就是在民族社会内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彝族阿细人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当地的民间传说、歌谣等文化大都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代代口耳相传,千百年来,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细传统文化,《阿细跳月》可谓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将阿细文化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是彝家文化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阿细跳月历经的岁月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传说“阿细人”是古代的“古莫”部落,曾与纳西族先民“磨蛮”部联合成立了“越析诏”。公元736年,唐朝派官员到南诏,把越析诏的辖地送给南诏管理。从此,阿细先民成为南诏的“奴隶军”。那时,在南诏的西北部,有一个进行畜产品和药材交易、并被吐蕃占领的重镇“铁桥”,易守难攻。南诏军多次攻打未果,南诏王皮逻阁便派“奴隶军”去攻打。“奴隶军”首领“莫拉”命大家赶来一群羊,每个羊角上都捆上火把,点燃后赶上铁桥城,使整个铁桥城和山上都燃起熊熊大火,吐蕃兵被打败。“奴隶军”攻占了铁桥城,在熄灭火下山时,互相追逐、打闹、嬉笑,明火烫伤了脚(以前阿细先民从不穿鞋都打赤脚),就换脚单跳,还高叫着“阿止,阿止,阿止吾止阿止”(意为阿哟,阿哟,阿哟依喂阿哟),一路冲下山去。那以后,“奴隶军”常跳“打火舞”自娱自乐。有一次,皮逻阁到前线视察,看到“奴隶军”围着篝火跳奇怪的舞,问清缘由后说:“好啊,打仗打出的舞蹈真有意思,不过要配上音乐跳,就叫‘阿西比’吧(意为独脚乐)”。从此,阿细先民制作小三弦,配上当时流行的竹笛和木叶音跳,成了南诏时风靡一时的群众性舞蹈。皮逻阁组织庞大的歌舞团去京城长安演出时,还特意带上了三弦舞队跳“独脚乐”。后来,经过不断的战争、迁徙,阿细人逐步定居在今弥勒县一带。明朝时,由于民族压迫深重,阿细人举行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反抗斗争,壮烈的是“十八寨起义”,这场坚持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失败后,阿细人退居到了那时还是深山老林的弥勒西山。

  “可邑村”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口头流传,知道得最多的还是老人。阿细跳月的传说来自古朴优美的《阿细先基》片段,《阿细先基》讲述了其先民在洪荒时代,男女始祖们庆幸躲过了漫延大地山林、燃烧了七年七月零七天的大火,他们在焦灼的大地上不断轮换双脚蹦跳起舞,拍手欢呼。在可邑村,可以从毕摩处听到可邑村自己流传的两个版本,与看到的资料相似,现摘录如下:

  阿细跳月的由来,古时候,世间没有火,一位姓毕的人觉得天很冷,就想办法取暖。于是用树枝钻木头,不停地钻,钻了三天三夜,这样自己暖和了一点,没有想到竟然钻出火来了,他想以后就再不会冷了,他很高兴就跳起舞来。没想到,这时吹来一阵风,,把火吹散了,就着了火,他请村民一起来扑火,但火越烧越大,于是阿细人就砍下树枝来扑火。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也扑了九天九夜。扑火的人也累了,当时阿细人没有衣服穿,地上又很烫,所以在扑火的时候就一边交替着双脚一边说着:“阿子摩,阿子黑”(阿细人的语言,意思是“烫死了,烫死了”)。九天九夜之后火就扑灭了,他们就拿着树枝很高兴地跳着,妇女们高兴起来就边跳边拍着手,有的还吹着树叶,这就是今天的阿细跳月。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