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医药 > 傣医 > 基础知识  > 详细页面

傣医药学的基础理论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晓默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8日 浏览量:

  傣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塔都档细(四塔理论:风、火、水、土)、夯塔档哈(五蕴理论:色、识、受、想、行)、盘档三(三盘理论)、特色雅解(解毒理论与解药理论)、辨解帕雅拢(风病论)等。

  塔都档细与夯塔档哈(四塔、五蕴)理论。傣医药学把自然界万物归属于“风、火、水、土”四大类来认识,认为“风、火、水、土”是构成人体的四种基本物质元素,亦称“四要素”。傣医学借用“四塔”一词来形象地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辨病,立法选方用药。傣医四塔学说主要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四塔”还是不能说明。因此,傣族先民们在概括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又从佛教中引入了“五蕴”的合理因素,提出了自己的“五蕴”概念,以此来概括和说明人的精神现象及其生理(病理)的关系。“五蕴”旧译作“五阴”,“阴”指“覆蔽”的意思。“五蕴”傣语称“夯塔档哈”。“蕴”有蕴积,蕴藏之意,是蕴藏于体内的五种内在因素。其中“色蕴”(鲁巴夯) 是指人体形状、容颜、人的精神状况,是人体外在的表象;“识蕴”(维雅纳夯) 是指人对外界的识别能力;“想蕴”(先雅纳夯) 是指人的思维能力,思想和欲望;“受蕴”(维达纳夯)即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也可以理解为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耐受力等;行蕴(山哈纳夯)则是指人自受精卵开始生长发育至衰老死亡,全部阶段的变化过程。

四塔图及其与五蕴关系图

  特色雅解(解药与解毒理论)。“未病先解、先解后治、同解同治”,是傣医“雅解”(解药理论)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傣族医学的又一大特色。傣族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体内“四塔”“五蕴”功能处于动态的平衡和协调,发病则是因为体内外各种“帕雅”(病毒邪气)而致。人食五谷杂粮、烟、酒、糖、茶、瓜果、蔬菜,这些食物虽为人体所需的物质,但过食过量也是一种毒素。正常情况下,这些毒素可通过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将其分解排除。若过食或机体的功能低下时,便滞留于体内而致人以病,为此,需长期服用雅解(解药)以排除这些微量毒素,减少发病,延年益寿,这就是解药中的“未病先解”特色理论。傣族医学还认为,当人体发病后,应先服用解药以解除因失治、误治、用药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理顺人体的气血,然后针对病情再给予服用治疗药物,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即“先解后治”理论。另外,解药除了具有解毒作用外,本身也具有治疗作用,傣医对于大病、久病、重病者,除根据“先解后治”的原则首剂加倍外,又根据“同解同治”的原则同时服用等量的解药治疗,可增强治疗效果。

  “辨解帕雅拢”(风病论)。“风”,傣语称为“拢”,生理上相当于“气”的功能,其性“动”而不定。傣医病因学认为,塔拢(风、气)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塔拢(风、气)失调,就会产生与风有关的各种病症。塔拢(风、气)不仅可以单独致病,而且多挟杂其他病邪(如寒、热、湿等),侵袭人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而在傣医学中由塔拢(风、气)失调所致疾病的范围最广,病种最多,临床表现最繁多而复杂,其症状可见于各个脏腑、各盘、各科病变。在傣医经书中记载的疾病几乎都以“风(拢)”命名。如“拢沙力坝”、“拢沙龙”。

  盘档三(三盘理论)。“三盘理论”,为已故老傣医波温囡所创,他把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称为“三盘”。 上盘,是指膈肌以上至上肢头面。主要包括头颅、心、肺、上肢;中盘,是指膈肌至脐以上的脏器,主要包括肝、胆、脾、胃、胰腺和部分肠腔;下盘,是指脐以下至下肢区域,主要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子宫、下肢。用来辨别疾病的所在,发病的部位。

  傣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傣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为“调平四塔、调平寒热、未病先防、先解后治、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补抑并用、动静结合、通利三盘、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合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左右分治。

  傣医的特色内治法。傣医的特色内治法主要是以内服药物治疗疾病,使之达到病邪从内而解之目的。傣医的内治法主要有解法,汗法,清法,泻法,消法,补法,通法,利法,催吐法,止痛法,止血法,止汗法,止泻法,止吐法,化石法,化痰法。

参考资料: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药课题组编《民族药》,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