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有酒便是宴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王韵茹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6日 浏览量:

  彝族生活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目前虽以农业为主,但仍承狩猎古风,嗜麻辣、腌腊食品,好饮烤茶,喝“转转酒”。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 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坨坨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人真诚而好爽,食风淳厚。

凉山彝族美食(图片来自彝族百科)

彝人贵酒

  彝族人民酷爱饮酒,无论是男是女,几乎人皆饮酒。他们有句谚语:“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他们饮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故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每逢婚嫁,以视“酒足”为敬,“饭饱”则在其次,或几乎没有请客吃饭之说;每当丧葬时,讲究送酒多者为最敬最孝;家支间、个人间发生打架斗殴纠纷时,理亏方往往打(买)酒赔礼道歉,即可消除民事纠纷或双方怨恨,从而酒在彝族山寨是最为重要的特色饮品。

  酒,在彝族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不论在家里,或是在街上,甚至在路旁、河边、草坡上歇凉的地方,拿出酒来,席地而坐,围成圆圈,一边倾心相谈,一边端着酒杯,依次轮流递传而饮,习称喝“转转酒”。要是中途来人,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生人熟人,互相挤出一个空位,让来人加入畅饮。彝家历来好客,每当客人来到,无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劝酒也是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的阿妹子会捧出一坛自家酿的美酒放在门前,插上几枝锦竹或麦杆,凡从门口路过的人都会被热情相邀,用竹杆咂吸几口。因此,转转酒、秆秆酒、坛坛酒自然成为了彝族酒文化的象征符号。

  他们还用饮酒来盟誓。在人民商谈研究某种大事时,都要将一只大公鸡杀死,把鸡血滴入酒里,双方或几方当事人端起酒杯发过誓后一饮而尽,以示绝不反悔。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过大凉山时,刘伯承将军与彝族头领果基山约丹,就在晃宁县拖乌干海子旁饮过鸡血酒,谱就了一曲民族大团结的凯歌,被传为佳话。

  酒的种类众多,有烧酒、米酒、荞面疙瘩酒等。一般是自酿自饮,多在秋收后酿制,年节或客至,随饮随取。

  荞面疙瘩酒,别有风味。先将荞面疙瘩蒸熟,倒入簸箕中,待稍降温后,撒上酒曲,拌匀,盛入垫有芭蕉叶的篾箩中,用芭蕉叶盖上数层密封,置于火塘旁发酵,过五六天即成。

奇特的烤茶

  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时便坐在火塘边泡饮烤茶。饮时,把绿茶放入已在火炭上烤热的小砂罐中焙烤,边烤边摇动,当烤至酥脆,略呈黄色发香时,冲入少许沸水,顿时茶水翻腾,芳香四溢,稍后,再将水冲满,稍煨片刻即成。每次只斟浅浅半杯,呈琥珀色,清香扑鼻,味极浓,易解渴。饮烤茶也和饮转转酒一样,在场者依次轮饮。有时,则谁烤谁独饮,互不同饮一罐烤茶。客人到来时,每人发一小砂罐,一个茶杯,人均一罐,互不占用,意思是饮别人饮过的茶不过瘾,同时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三餐

  大多数彝民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金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即将玉米、荞麦、小麦、大麦、粟米等杂粮磨成粉,和成小面团,加水煮成面疙瘩,也称疙瘩饭,用酸菜、豆豉、辣椒等佐食。

  午餐以粑粑为主食,备有酒菜。粑粑是将杂粮面和好,贴在锅上烙熟,也有将和好的面发酵后,再贴在锅上烙熟,称为泡粑。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称荞麦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较长时间贮存。

  晚餐也多做疙瘩饭,一菜一汤,配以咸菜。农忙或盖房请人帮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盐豆等菜品。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经白水煮熟后晒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汤作菜。也有将玉米磨成米粒,去麸皮,与大米混在一起蒸熟作为主食,还有的将各种面粉擀成粗面条作为主食。吃饭时,上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坨坨肉

  彝家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坨坨肉”。其制法是:用三块大石头架一只铁锅,加入山泉水,用松木燃煮。把牛肉、羊肉、猪肉整片整片地放在锅内煮熟,捞出剁成坨坨,盛放在竹箕之中,足有拳头大小,红黄相间,热气腾腾。

参考资料:

  1.姚伟钧、方爱平、谢定源著:《饮食风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彝族百科:《彝族有什么饮食习惯》

  

Baidu
map
Baidu
map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