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酒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韩士奇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8日 浏览量:

  我国少数民族喜欢饮酒,而且酒类和饮酒方式也多种多样,别有一番风情。

  山栏酒  海南等地的黎族人热情好客,客人进门,便以自制的山栏酒为客人接风洗尘。他们饮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腔斧昂”,是饮酒叙情之意;第二阶段是喝醉酒,叫“痹熬”,就是按黎族风俗要喝醉才罢;第三阶段叫“吞卓丘”,即主宾对唱当地民歌。

  肝胆酒  水族同胞素以肝胆酒招待客人,表示肝胆相照,苦乐与共。他们杀猪时,一般都把猪胆留下来,当客人入席,酒过三巡后,主人便取出猪胆,剪开管口把胆汁注入酒壶,给在座的人各斟一杯,由客人先喝,然后才轮到主人。喝到高潮时,往往要喝交杯酒,即宾 主联臂举杯,同时将对方递来的酒饮下,表示心诚。

  牛角酒  贵州东南一带的苗族接待来客要敬献醇香可口的牛角酒。苗家人都有外形美观、雕刻花纹的水牛角,客人到寨门时,穿着华丽的苗家姑娘举起牛角酒敬客,同时还有几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挂两三只紫红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如果客人懂得苗家规矩,就会双手捧住牛角,一饮而尽,方可顺利进入苗寨。

  竿儿酒  贵州布依族、羌族保留了其他少数民族少有的以“咂酒”款待客人的古老习俗,“咂酒”也叫“竿儿酒”。饮酒时,宾主围坐在一坛坛装满酒的酒瓮旁,各用一根细竹管插入瓮内,“噜噜”地吸饮。在酒席上,还要对歌劝酒,形式有二人对唱、分组对唱,常唱的歌是《酒歌》、《谢酒歌》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西征路过贵州,畅饮竿儿酒,并赋诗赞道:“万颗明珠一瓮收,王侯到此也低头。五岳托住擎天柱,汲尽乌江水倒流。”

  闷锅酒  好客是云南等地哈尼族人民的美德,客人一来,殷勤的主人双手捧出一碗碗香味四溢的闷锅酒,表示热情和敬意。每逢欢乐的“苦扎节”(六月节)和“扎勒特节”(十月节),主人就会邀请宾客入席,给宾人斟上酒(为首客人先斟),当客人们饮尽后,为首客人还要再斟一次,表示酒源不断。席间,老年人唱起劝酒歌,大家都要为老年人和客人敬酒。

  瓜箪酒  广西瑶族人民不仅是酿酒能手,而且流传着许多酒俗。客人上门,他们就献上自制的醇香瓜箪酒,这种酒用糯米酿成,度数不高,味甜可口。饮酒时,主人用瓜瓢从缸里舀酒倒入碗里,主人陪着客人一碗一碗地喝下。他们非常好客,希望客人喝得痛快,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欢喜。

  转转酒  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人民喜欢喝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因而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不论在家或在街上,路边,草坡上,只要拿出酒来,男的把披毡一铺,女的把百褶裙一展,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就可以端起酒杯,依次轮流喝“转转酒”。要是中途新来了人,不分男女老幼,主人都要热情地让出空位,请其入座同饮“转转酒”。

  筒酒  云南景颇族酷爱饮用筒酒。家里来了客人或办喜事、串亲戚,都用“礼篮”(一种藤篾篮子)装上两筒酒(一筒白水酒,一筒煮米酒)拜见客人。据说“礼篮”的两个筒酒,代表着人类两性,水酒代表女性,米酒代表男性。景颇人出门都背着一个竹制酒筒,在路上遇见熟人,要互相祝酒,敬酒时,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把对方酒筒里的酒倒一点后才喝,表示互相尊重。

  青稞酒  藏族同胞十分好客,远方客人到来,都要敬献青稞酒。这种酒是将青稞煮熟拌入酒后,放入陶罐密封发酵,酒色微黄味微甜,被外宾称为“西藏啤酒”。喝酒时,主人斟满一杯,让客人先渴一口,添满再喝一口,这样连添三次喝三口,最后满杯喝干,这种习惯叫“三口一杯”。劝酒时,主人常诚挚地唱起祝酒歌。如果客人不能喝酒,可用无名指蘸点酒,举手向右上方弹三下,主人就不会勉强。

  马奶酒  蒙古族人民常以马奶酒招待客人,马奶酒是一种古老的饮料酒,先用牛奶酿成酒曲,然后将生马奶倒入装有酒曲的瓮里发酵而成,酒精度数低,富有营养,对胃病、肺病、血脉病、支气管炎都有一定的疗效。喝酒时,他们以“德吉拉”礼节敬酒,即主人拿一瓶酒(不用酒杯),瓶口糊有酥油,先由客人用右手食指蘸一点瓶口上酥油向额头上抹一抹,然后众人依序轮抹一遍,主人才拿出杯子斟酒敬客,并且口唱酒歌,如果你不喝尽杯中酒,主人会不停地唱下去。

  三杯酒  当你走进湘、鄂、川、黔四省毗邻的山区土家族人的家门,主人就会热情地向你敬三杯酒,这叫着“吉祥如意三杯酒”。主人准备上丰盛的饭菜,并向客人轮流敬菜。按土家族习惯,杯中酒、碗里饭都要喝光吃尽,如果主人还要添,你可在碗上把筷子摆成十字,意思是“实在吃不下啦”。客人道别时,主人在门口又向每位客人敬酒三杯,叫“送门酒”。

Baidu
map
Baidu
map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