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饰也很精彩!领略少数民族的“花样腰间”(下)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昕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6日 浏览量:

  生活在云南哀牢山下的傣族女子上着短衣,下着筒裙,腰间的装饰可谓异彩纷呈:各色彩线织成的腰带,纹样多为长条或几何图形。层层缠绕的彩色腰带既可用来固定筒裙,又可束腰,也刚好遮住了活动时外露的腰部;三角形臀饰——“帕杰”(傣语),钉满银泡,点缀着彩缨和绒球,系于后腰之上,覆盖2/3的臀部;臀饰上还搭着一只腰箩,腰箩在傣语中唤作“秧杆”,是用削得极薄的竹篾皮编织而成,口大底小,呈喇叭状,有的还要缀上流苏、响铃……静态时可观彩线斑斓,纹饰精美,感受手工技艺之巧;行动时可感流苏吐艳,银饰生辉,领略婀娜摇曳之态。绚丽的装饰为服装整体营造出更为丰富的层次感,也引来了“花腰傣”之别称。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花腰傣彩色织锦腰带细节。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花腰傣臀饰。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花腰傣竹编腰箩。

  “同样是挂在后腰的竹篓,贵州岜沙苗族汉子的竹篓则少一分娇俏,多一分霸气。在距离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8公里的山坳上,坐落着“最后一个持枪部落”——岜沙苗寨。这里保留了古老的风貌,男子头挽发髻,身着亮布衣裤,佩刀扛枪。在岜沙男子手中,镰刀除了作为劳动工具,“镰刀剃头”的习俗更是令人称奇。因此,挂在腰上镰刀篓子也就成为了当地男性的随身配件。这种竹篓呈靴形,篓身的弧度与镰刀完美契合,如此一来,镰刀入篓后,既不易掉出、不易划伤,又轻巧便捷,好不威风!”

岜沙苗族男子的镰刀篓

  德昂族以藤饰为美,这种习俗从古沿袭至今,集中表现在妇女腰间缠着的几十圈精致的藤篾腰箍。

  关于腰箍的来历,还流传着十分动人的神话:从前,茶山上刮起大风,吹落了102片叶子,这些叶子落地后,变成了51对兄妹。突然,狂风大作,将他们当中的一半吹上了天,地上的人想尽办法救助,却总是够不着。情急之下,有人用青藤绕成圈,将天上的人儿一个一个套住,用力拉回地面。这51对兄妹便是德昂族的祖先。为了纪念祖先,故以藤篾为腰饰。

  另有一个传说则是这样的:德昂族先民从葫芦中来,女人们一出来就飞上了天,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做成了腰箍,套在女人的身上。从此女人不再满天飞,安安心心地同男人建立家庭,过上美满生活。

  直到今天,腰箍仍在德昂族服饰中占有重要位置。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就要在腰部佩上若干腰箍。这些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藤圈宽窄粗细不一,有的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刻上花纹,包上银皮、铝皮;还有的一半是藤篾,一半是银丝。姑娘们以腰箍多、腰箍美为荣。因此,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讨姑娘欢心,往往费尽心机地制作精巧的腰箍相赠。腰箍从传说的用来“拴住人”,演变成为用来“拴住心”。

德昂族腰箍

佩戴图

  云南省富宁县板仑乡龙迈村的彝族妇女也有佩戴腰箍的习俗。相较德昂族的腰箍,彝族腰箍要宽出许多,且只佩戴一个。穿衣时,先套上腰箍,然后将贯头式的“麻公妈”衣罩在腰箍之上,再沿腰箍位置系上一条宽腰带,给人以磅礴的力量感和仪式感。

彝族腰箍

  或为方便,或为装饰,或为表征,或为炫耀,小小腰饰亦是人们生活的缩影。

Baidu
map
Baidu
map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