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寻访千年土陶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黄适远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3日 浏览量:

新疆喀什随处可见摆放整齐的土陶。

  新疆喀什是一个保存着古代西域记忆的活态基因库,至今依然屹立着的高台民居体现出这种记忆的顽强。深黄色的夯土还原了新疆大地的颜色,也符合新疆绿洲本来的气质。土陶正是这样一种颜色和气质。当我看见它优美的造型时,就仿佛进入了喀什古老的历史空间里。

  喀什的阔孜其亚贝希巷早已成为高台民居传统手工艺展示的一张名片,土陶是这里的招牌。这条细细的小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位于喀什老城内地势最高、长达数百米的高崖之上。这里生活着居民603户,2450多人,全是维吾尔族。

  531号的主人祖农·阿西木江是这里有名的土陶匠人,他家世代从事土陶制作,至今已经是第六代了。在新疆各地的民间传承人中,具有完整传承谱系的不少,祖农·阿西木江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祖农·阿西木江开始制作土陶了。他告诉我,维吾尔族做土陶和内地的流程比较相似,需要经过备土、和泥、闷泥、揉泥、造型、上釉、烧制、加工等环节。喀什土陶之所以出名,关键在于这里的土质好,在高崖土层中有一种叫“色格孜”的泥土,质地细腻,粘性强牢,是制作土陶的绝好材料。传说800年前,有一个烧制土陶的匠人发现了这种土,于是就在高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作坊。此后,很多土陶艺人相继在高崖上开设土陶作坊,一代一代传到了今天。

  土陶文化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遥远的原始社会,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让泥巴有了生命,制作了许多生活用具。在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从河西地区进入了哈密盆地,最终蔓延至整个西域。从古至今,新疆各民族继承发展了土陶技艺,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土陶器物。如今,土陶技艺已经被列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过去的岁月里,土陶制品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生活中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泥巴碗叫“塔瓦克”,洗手用的陶壶叫“吾肉克”,盛水的陶缸叫“库甫”,洗衣用的陶洗衣盆叫“台西台克”,挑水用的土陶水桶叫“库扎”。

  祖农·阿西木江的土陶制作,从泥土选料到过筛、和泥拌揉、坯体成形、彩绘、琢雕刻花、上釉、入窑烧制、出窑晾干,依然保存着老祖先的传统,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他在泥里加上水,像和面一样用力揉搓着,那团泥在他手里灵活地翻转。揉得很均匀后,他把泥团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下,用脚在下方的踩板上不停地踩,双手随着转动的陶泥塑出不同的造型。

  当坯子成型后,祖农·阿西木江把它放在墙边的小木架上。坯子晾干后,还要上彩釉,然后再放入窑内烧制成型。维吾尔族烧制陶器的陶窑多为立式窑,传统上烧窑使用木柴,窑温在800℃至1100℃,餐具类和装饰性要求高的陶器,要经过两次上釉和焙烧形成“釉下彩”,这需要较高的制陶技艺。

  祖农·阿西木江拿出一个烧好的土陶比划道:“我们上釉的颜色及加工方法也是祖传配方。釉色颜料都是矿物质,从戈壁滩或山上采集各种颜色的石头,用石碾研磨成粉,然后一点一点画上去。”

  从工艺流程看,土陶的烧制跟瓷器烧制的过程非常相似。令人惊讶的是,制作土陶的过程不需要任何图纸和模板,完全依靠手感和经验制作,这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制作中摸索和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讲,需要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喀什土陶的造型和装饰风格十分独特,融汇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一方面,土陶造型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原风格——在宋代高昌回鹘时期,西域地区多信仰佛教和摩尼教,因此元代以前的古陶多有这方面的装饰。在接受了伊斯兰教以后,维吾尔族使用的陶器开始带有浓郁的阿拉伯文化色彩,这类陶器以做礼拜之前用于洗濯的陶净壶为典型代表。

  现在高台上的土陶作坊不足30家,从事土陶制作的师徒从最多的五六百人降到现在的五十多人。但是,今后的路还可以坚持多久,谁也不知道。100多年前,在西方工业化蓬勃兴起的时代,马克思敏锐地感受到工业文明与传统价值观的矛盾,对古老手工劳动的价值有过高度颂扬。可时间走过100多年,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洗礼让许多传统手工艺被称做了“遗产”,这估计是马克思本人难以想象的。

  当祖农·阿西木江无意中回头看着那些做好的土陶作品时,夕阳正好落在了他身上。那时我想到,少数民族的手工技艺已经不单单是他们谋生的需要,更是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动符号。他们用这些传统技艺,传递出发自内心的亲情、友情、爱情,在高山、平原、草原、绿洲散发出闪亮的光芒。

Baidu
map
Baidu
map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