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拉祜族  > 详细页面

拉祜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苏明奎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浏览量:

拉祜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活动在甘肃青海地区的拉祜族先民,随羌人南迁的一支,越过横断山脉,跋涉于四川西南部山河纵横的古越巂郡的一带。唐代,拉祜族曾作为单一的族体见诸古代文献。宋代,拉祜族聚居在洱海南部的巍山、弥渡之间。宋末,拉祜族分两路迁至临沧和景东以南一带。明清时期,拉祜族有局部迁徙,最后定居于现在分布地区,也就是在现今云南省澜沧江两岸及元江沿岸的思茅、临沧、西双版纳、玉溪、红河等地州的景东、镇沅、景谷、墨江、普洱、思茅、江城、西盟、澜沧、孟连,云县、双江、景洪、勐海、勐腊,元江、新平、缘春、金平等20余个县境内林海深处、修竹丛中的山岳地带。另外,在大理州、楚雄州沿金沙江畔的少数县内尚有少部分留居的拉祜族。迁徙中,走得最远的,已越过国境,到达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的山区。

慈仁群佩 摄影  引自民族画报

  国内的拉祜族人口,新中国成立前仅53573人。1950年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拉祜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生产有了发展,生活得到改善,人口也迅速增长,至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已达到411746人,比建国前增加了8倍。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拉祜族已有45.37万人。分居各地的拉祜族人民,长期与哈尼、彝、佤、布朗、汉等兄弟民族亲密往来,和睦相处,休戚与共。

南美拉祜族乡。拉祜族称自己为“葫芦里诞生的民族”,从他们世代相传的各种图腾中,以及民间传说中,都能感受到他们对“葫芦”的无限感激与崇敬。

跨境而居中南半岛的拉祜族约16.7万。其中,居缅甸掸邦的约10万,居泰国的约有5.6万,居越南的约4000人,居老挝的约5000人。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作“猎虎的民族”。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的。拉祜族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他称有“史宗”“野古宗”“苦聪”“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为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支系。两个支系均有着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文化传统,大体同步的社会发展进程。只是在方言、服饰等方面略有差异,各自传叙祖先迁徙的路线上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两个支系都自称“拉祜”。

参考资料:

  1.拉祜族简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

  2.云南边民分布册(下册)[M].1946年9月版

  3.中国半岛的民族[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拉祜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

  5.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