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哈萨克族  > 详细页面

哈萨克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郭 昊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浏览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哈萨克族人口为1,426,588,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有人将“哈萨克”这一族名解释为“战士”、“避难者”、“脱离者”等。“哈萨克”这一族名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曾建立哈萨克汗国,15世纪末,最终形成哈萨克民族。

哈萨克族的形成与古代先民,诸如乌孙、突厥、康居、阿兰、乃蛮、克烈等古代民族之间有历史渊源。现在哈萨克族中有一部分部落依然保留着上述古代民族的名称,如乃蛮、克烈等。哈萨克族先民曾信仰过多种宗教,有萨满教、景教、佛教等,8世纪后,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哈萨克族开始信仰伊斯兰教,不过哈萨克族依然保留了一些萨满教的宗教习惯。

哈萨克族不但有本民族语言,还有本民族文字。按照语言亲属关系来分,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按照语言类型来分,哈萨克语属于黏着语。哈萨克文字属表音文字,在历史上哈萨克族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等。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使用斯拉夫字母(西里尔)哈萨克文,我国的哈萨克族文字使用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57—1958年使用过斯拉夫字母(西里尔)哈萨克文;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59—1964年一直使用阿拉伯字母(老文字)哈萨克文;1965—1982年使用过拉丁字母(新文字)哈萨克文,1982年之后又改回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至今,但仍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在一些场合使用。

哈萨克文  供图:刘军

我国的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生产,世代以游牧为业,过着游牧的生活。哈萨克族在游牧、迁徙的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毡房是哈萨克族的传统民居,其容易搭建、拆卸、移动的特点为哈萨克族转牧场提供了便利。

  哈萨克族毡房  供图:郭昊

哈萨克族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如“那仁”、熏马肉、抓饭等民族特色美食。奶制品的种类繁多,如酥油、黄油、奶茶、奶皮子、奶酪、马奶、驼奶、酸奶疙瘩等美味佳肴。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也带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衣服原材料主要取自牲畜或野生动物的皮毛,其中以羊皮居多,还有狐狸皮、鹿皮、狼皮等。男子喜欢穿衬衣、长裤,便于骑乘,妇女喜欢穿坎肩、连衣裙。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喜欢穿戴带有民族特色图案的服装饰品。

哈萨克族服装(女)  供图:刘军

哈萨克族妇女一般都会刺绣和编织,她们不但在民族服装饰品、日常生活用品上绣以色彩亮丽、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图案,还能够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壁毡、挂毯、花毡等手工艺品。哈萨克族的工匠擅长雕刻,在各种木质器具、家具、乐器、马具等物品上雕刻精美的花纹、图案。图案通常以卷云纹、牛角纹、羊角纹及花瓣与茎叶组成的几何图形为主,极具民族特色。

手工艺品  供图:刘军

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可分为弹奏乐器、吹奏乐器以及打奏乐器。其中“冬不拉”、“萨孜”和“布特根”属弹奏乐器;“斯伯孜俄”、“斯尔那依”等属吹奏乐器;“达布拉”、“哈拉”等属打奏乐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乐器无疑都将哈萨克族人民豪放洒脱,但又不失柔软细腻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哈萨克族的舞蹈刚健有力,潇洒优美,如“喀达卓日哈(黑走马)”、“狗熊舞”、“鹰舞”、“挤奶舞”等都是反映哈萨克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民族舞蹈。除歌曲、舞蹈以外,哈萨克族还有姑娘追、叼羊、赛马等妙趣横生的体育娱乐活动。

姑娘追  供图:刘军

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体裁与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英雄史诗、民歌、谚语等民间文学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中以长诗最为突出,代表作有《阿勒帕梅斯》《叶尔塔尔根》等。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都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民族。哈萨克族的各种风俗习惯、民俗禁忌不但起到了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更是彰显了哈萨克族人民美好的品格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哈萨克族也有多种人生礼俗、节日礼俗、婚姻习俗等民俗事项。如“别斯克托依”(摇篮礼)、“科热克托依”(满月礼);“纳吾鲁孜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克孜吾扎吐托依”(出嫁)等节日活动。

参考资料:

    1.帕提曼:《哈萨克族民俗文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

    2.《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

   3.杨圣敏、丁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4.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